這幾天公視因為國際平台而飽受各種抨擊,筆者看了既無奈更無力,怎麼一個醞釀十多年的想法好不容易有機會付諸實踐,卻因為過程不夠周詳嘎然而止。
筆者仔細閱聽這些日子的相關報導,以及文化部長、公視總經理、公視董事與學者在媒體上的言論,再綜合長期對公視生態的了解與觀察,爬梳了整件事情最有可能的真實狀況。
首先是態度層面,文化部因為想把握當前難得的時機,趁勢把台灣國際平台一事化空談為行動,爭取經費進而啟動(這裡所謂難得的時機,就是被刻意營造的「後疫情時代」⋯⋯其實以全世界的觀點來論,筆者認為現在說是後疫情時代還太早,很多國家現在依舊被肺炎死命糾纏,染疫人數和死亡人數依舊不斷增加呀!)
至於公視,早在十多年前就有成立國際頻道的想法,無奈卻因為人事開銷沉重、經費來源一年不如一年,只得讓國際頻道淪為頻道展望的口號,然而公視深知自己是被賦予使命的,所以公視員工長期以來都是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想盡辦法端出最好的內容給大眾。因此,公視清楚知道國際平台是個機會,終於有機會可以認真經營優質內容,就像長期無米可炊的巧婦,終於有大量好食材即將到位,公視當然要大展身手向世界展示台灣的價值。
文化部和公視兩方在這樣的態度下開始動作,本以為可以獲得社會的認同,畢竟縱觀台灣現有的頻道和平台,公視具備的條件確是較適合經營台灣國際平台,不料有幾位公視董事因為沒有在整件事情的初期就獲知而盛怒,根據公視總經理的說法,依照往例這麼初階的想法是不會貿然報告,但董事認為成立國際平台是大事,應該要及早報告與討論。至此,公視董事會和公視營運團隊之間的互信和尊重,出現裂痕、甚至崩解。
雖然公視董事會終究是以十一票對四票通過了公視承接台灣國際平台的成立業務,但整個社會紛爭已經沸騰吵開,文化部想不出解方也懶得再解釋,只能急踩煞車為了緊急止血。如果公視董事真的了解公視的困境,也明白台灣媒體生態,應該也還是希望公視能夠接下台灣國際平台這個重任吧!公視董事心底過不去的應該是少了被尊重的感覺,如今事情走到這樣的局面,應當也是公視董事不想見到的吧!
再來是整個事件的程序和實際狀況的因果問題。如果說公視在正式簽約和執行國際平台業務之前,需要做前期的田野調查和報告,那麼理應由當前公視內部相關的國際事務人員來規劃進行,偏偏無奈且殘酷的,在公視內部長期以來似乎有些工作派任的難處,不時會發生主管無法有力指派任務給屬下的狀況,說直接一點,就是老闆根本請不動員工去執行任務,更別說要在短時間內完前期田調和報告。也因此,才會發生公視董事所謂的「在未向董事會報告以前,就開始徵人甚至聘任的狀況」。國際平台的前期工作已經在眼前堆積如山,卻沒有人可以執行,除了先聘任短期人力,主管們可能也想不出更好方法了!
靜下心來想,其實大家都是真心想要為台灣做些事、為台灣發聲,只是在態度面、程序面、實際執行面⋯⋯等,大家都太努力、太想要在自己位置上把事情做好,深怕自己沒有做好而壞了成立國際平台的美意,就因為大家都太用力了,以至於忘了給彼此多一點點的體諒,也忘了其實可以暫時放下自我意識真誠地溝通。既然台灣國際平台一事目前已經按下暫停鍵,那何不藉此機會讓台灣人共同來討論,到底什麼樣的內容最能展現台灣的真實、美好、良善?什麼樣的內容放上國際平台,會讓台灣人覺得驕傲,外國人也會一看再看呢?大家一起來討論吧!不妨讓台灣的國際平台成為一個強力的黏著劑,把台灣人的心緊緊黏一起,也把國際目光全都黏過來!
*作者為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