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想把我們踢出去,中國還不讓我們回去,」帖世崢說。
她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以多數人的利益為重,犧牲少數群體的利益。這一回,留學生的利益被犧牲了。「不應該為我們決定我們該犧牲,」她無奈地說。
不少在美的中國留學生都面臨這種進退維谷的困境。
在美國埃默里大學升讀大三的中國留學生艾瑞斯・李(Iris Li)看到一句話在留學生群體裏面被一轉再轉:這屆留學生真的太難了!
今年20歲的艾瑞斯・李形容,留學生 「被夾在中美之間當皮球踢」。「兩國政策都對這個卡在中間的群體不太友好,」她說。
種族歧視使留學生更「親中」
留學生最初焦慮不安地遠觀中國的新冠疫情,隨即親眼目睹了病毒在美國掀起的危機。
他們難以理解美國人最初不願戴口罩的文化差異。他們因川普「功夫流感」等用詞而感到不安。有的人甚至親歷了針對亞裔的騷擾。
馬穎毅教授說,新冠疫情中的反亞裔種族歧視讓留學生「對美國的泡泡破滅了」。
一篇新論文發現,反華種族歧視會令海外中國留學生變得更親中。
該論文的作者之一、斯坦福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詹妮弗・潘(Jennifer Pan)說,人們通常認為,新一代的中國年輕留學生全心全意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統治。
「那並非真實情況,」詹妮弗・潘教授對BBC說,「改變他們政治觀點的是種族歧視。」
該研究讓來自中國、正在美國求學的大一學生看網站針對中國人的歧視言論,他們的政治觀點隨後變得更為親北京。而另一組學生閲讀批評中國政府新冠疫情應對的評論,他們的政治觀點並沒有發生變化。
詹妮弗・潘教授稱,這反映在美中國留學生能夠理性分析針對中國的批評,他們在研究中的回應「成熟、周到,經過認真思考」。
重新思考中美
儘管帖世崢對中國在疫情期間的旅行限制不滿,她說,出國之後她變得更愛國了。
今年6月,她在校報上撰文,批評美國的「反華」政策,她寫道:「我曾經相信美國是人人平等寬容、夢想中的仙境。我現在絶對不再這麼想了。」
今年2月,她曾經在網上寫請願書,抗議她的大學邀請香港民主運動人士黃之鋒、羅冠聰演講。
不過帖世崢認為,她並不是「小粉紅」。
「我是理性愛國,不是被洗腦,」她說,自己對中美政府都有批評,並以中國缺乏言論自由為例。她曾在知乎上撰文講述留學生近期的經歷,她認為言論中肯,文章卻很快被刪除,她的賬號也被禁言多日。
「我對兩個體制都失望過很多次,」 帖世崢說, 「但畢竟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更願意去承受它帶來的失望。」
跟帖世崢一樣,主修社會學與宗教研究的艾瑞斯・李(Iris Li)也打算在學成後歸國,然而她對中國與美國已完全改觀了。
7月初,美國宣佈一項禁止外籍學生留在美國上網課的簽證政策,但這一規定遭遇了排山倒海的批評,當局在一周後收回成命。
艾瑞斯形容,簽證政策被推翻「大快人心」。
「這讓我感覺美國的司法體系挺有希望的,」她說, 「在(中國)國內不會有這個空間。」
她曾經考慮成為一名記者,疫情期間尤其關注公民記者陳秋實的遭遇。 「他是一個理性的聲音,看到他被消失,對我來說是一個挺大的打擊。」
艾瑞斯・李認為,疫情將中美政治制度的優缺點展露無遺。中國政府的抗疫行動相較之下更為有效,而美國政府的低效有時讓人深感絶望,但它允許有反對的聲音,並且有的時候能夠自我糾錯。
她笑稱,美國教育可能讓她變得「更反華」了。
她還記得,6年前剛抵美,第一次看到台灣同學揮舞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時,她「感覺很不舒服」。
但與台灣同學結識後,她認識到儘管雙方的政治立場當初南轅北轍,仍可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這亦是美國課堂所鼓勵的氛圍。
「在美國讀書是我很重要的人生經歷,」艾瑞斯・李說,她不會後悔在美國求學,但期待畢業歸國。「對中國的很多問題,我看得很心急、希望去改變,這樣的工作會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