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關鍵的核心技術。中國的產業計劃「中國製造2025」就是為在一些新技術領域領先全球而制定的。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最近發布的一個題為《中國大戰略—— 趨勢、軌跡和長期競爭》(China's Grand Strategy - Trends, Trajectories, and Long-Term Competition)的報告中,稱中國正處於其外交和經濟再平衡,以及科技部門重組持續不斷、雄心勃勃努力的陣痛期。
蘭德報告:中國外交和經濟的進展和制約
這份報告認為,過去數十年裡,中國已經遠離孤立主義外交政策、中央計劃經濟,以及毛時代的反智主義,在與世界建立外交關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經濟,以及建立規模上適合中國的學術和國家運營的科技園區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
這份針對中國的戰略性分析報告指出,今後中國已經不再是要在那些領域跟世界接軌,而是要學會在外交、經濟和技術方面如何領導。報告認為,在外交方面,中國在努力改善其相對於美國、其他強國、鄰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地緣戰略地位。雖然中國有時候能夠令人驚訝地同時應付多個外交問題,但壓力顯而易見。
蘭德公司的報告提到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動盪時表現出脆弱性,而其覆蓋範圍廣泛的科技目標會面臨全球範圍的激烈競爭,其政治和組織文化則在為改善知識產權保護和培育真正的知識自由氛圍等創新推動因素設置障礙。
施道安:北京的敏感神經和對美深刻疑慮
報告發布新聞稿中,領銜作者,蘭德公司的亞太專家施道安(Andrew Scobell)認為,北京對內部安全的高度關注,以及對美國對華意圖的深深懷疑會挫敗華盛頓改善雙邊關係,鼓勵更加自由的國內政策的努力。他說,北京在應對此次疫情時的不公開做法加劇了它和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間的緊張關係,也對它和主要貿易夥伴間的經濟脫鉤起到推動的作用。
外界批評北京在疫情初期習慣性地對信息控制,失去了有效阻止疫情傳播的幾天關鍵時間。疫情發展到全球大流行,北京對外界關於病毒起源的談論極為敏感,其外交「戰狼化」加深了外界對中國的反感。急於甩鍋和美方打起「口水戰」,激化了美中間的緊張關係。
北京近代史學者章立凡談到中共在外交上從執行了33年的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到近年來外交逐漸「戰狼化」,導致當前中國外部環境惡化的嚴重後果。
章立凡說:「外部環境本來很友好,就是說大家對中國的態度都比較友好,然後這8年時間就變成了現在這樣,在國際上完全孤立。這個不能不說是這種『戰狼外交『的一個嚴重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