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中國有這方面(改善關係)的意願,一些高層官員淡化了『戰狼式』外交,轉而強調中美關係需要穩定。」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表示,中美有很多可談的,但這次會議在那些領域很難取得積極進展,最好的結果是雙方達成協議,暫停當前兩國關係的「螺旋式下降」。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政府看似在「示弱」,甚至「以德報怨」,不過是在為長遠打算,維持住「鬥而不破」的局面,好在大選後與新一屆政府接觸時留有餘地。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查塔姆(Chatham House)資深研究員夏添恩(Tim Summers)向BBC中文表示,「我的感覺是,中國領導層正在玩一個更長遠的遊戲,不希望在11月大選前將緊張局勢升級到比當前情況更嚴重的程度。 」
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認為,目前中美關係已經處於歷史相對低點,中方此時如果硬碰硬,無限制地擴大兩國爭端,對中國確實沒有任何益處的。
另有學者認為,不僅沒有好處,如果中國強勢反擊,會加劇美國人的反華情緒,幫助川普的選情,而這恰恰是中國不願看到的——美國國家反間諜和安全中心(NCSC)近期報告稱,中國「試圖影響選舉」,而且「更希望川普總統無法連任——北京認為他具有不確定性」。
大選的變數
美國方面的態度則截然相反。疫情前,川普屢次炫耀中美貿易協議將惠及美國經濟。而在易綱發言的同一天,川普卻改口說,協議已變得微不足道。他對福克斯新聞表示,疫情的後果比貿易衝突更嚴重,「這是貿易協議的一千倍,死了那麼人…全世界都不得不停擺。這是一種恥辱。」
疫情之後的數月間,美國對華戰略重心發生轉移。「疫情之前,川普政府應該是更注重於貿易保護,希望通過施加關稅來獲得同各個國家尤其是中國在貿易談判中獲得好處,從而能夠為自己的外交和經濟政策加分。」胡榮表示。
在胡榮看來,疫情衝擊下,對川普而言,如何為迫在眉睫的大選拉票,如何控制疫情,如何重啟經濟,這些事項的重要性已經遠遠大於中美貿易協議。正因如此,美方可能覺得沒有必要因為貿易上的一些初步成果而緩解中美衝突。
也有分析人士認為,看似轉變,其實川普背後的目標是一以貫之的——疫情前,在貿易上打擊中國,獲得巨額採購,幫助連任;疫情後,把反中作為主要議題,全力打擊中國,幫助連任。
夏添恩分析,雖然看起來貿易是川普的優先事項,但自2017年、2018年以來,美國政府已經把中國當作一個更廣泛的戰略威脅來對待,因此採取更廣泛措施攻擊中國的勢頭可以追溯到疫情之前。疫情的一個影響是削弱了美國政府的力量,而這也為攻擊中國創造了更大的動力,但戰略上的轉變是在川普上任不久發生的。
受訪學者普遍認為,這次會面幾乎難以取得有價值成果,而未來幾個月中美關係還要繼續承受壓力。馬志昂表示,「總統大選迫在眉睫,而美國最近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打擊將侵蝕北京的大量政治資本和善意。我們應該為任何意外做好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