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寫小說跟自己的過去比 龍應台用《大武山下》紀念香港

2020-08-16 20:40

? 人氣

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見圖)推出首部長篇小說《大武山下》。(盧逸峰攝)

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見圖)推出首部長篇小說《大武山下》。(盧逸峰攝)

前文化部長、作家龍應台推出首部長篇小說《大武山下》,16日並舉辦講座與讀者相見歡。對於故事頭尾皆以香港為場景,龍應台表示,她在香港待過9年,這是用很個人的方式紀念香港,尤其是對2019到2020年,此外1949年後,許多佛教高僧離開中國大陸到香港、台灣,這也是紀念流落到香港的高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龍應台暌違2年後推出新作《大武山下》,也是她生涯首部長篇小說,描述1名作家在禪師引導下來到屏東落腳,原來是體驗田園生活,卻意外碰上1起50年前的凶案,以及背後埋藏的冤屈。

龍應台16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辦講座,與現場超過500名讀者,分享自己2017年離開台北後,在潮州醞釀出《大武山下》的歷程,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高雄市前副市長葉匡時也出席參與。

20200816-作家龍應台16日舉行《大武山下》讀者見面會,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出席。(盧逸峰攝)
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中)出席《大武山下》的讀者見面會。(盧逸峰攝)

龍應台首先談到為何要寫小說,表示認真的創作者,在她這個年齡跟人生階段,就像認真的登山者一樣,不會去思考鞋子好不好看,不會去思考別人怎麼看自己,而是自問有沒有超過前面登過的山,要跟自己的過去比,寫小說是希望永遠發現新風景。

龍應台談到,也是潮州的生活讓她選擇小說。她當初離開台北定居潮州,為的是陪母親走人生最後一程,儘管過去每2周都會來1次,但這20年來,其實對這個小鎮完全陌生,只認識媽媽的房間,搬來之後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每天睜開眼,窗外就是大武山,開始認識小鎮上的人,在東港溪邊看到有人練樂器、發現到處都是自由行走的牛,也發現南方無處不是信仰,鳳梨田、稻田、香蕉園旁邊都有小廟。

龍應台說,搬到潮州後她開始種菜、養雞,過去在台北,每天忙碌工作、關心人跟人的關係、媒體報導什麼、下一步有什麼計畫,脫離這種環境突然到大武山下,才發現整個心思能專注於個人的生活,她也自我要求,每天出門都要跟一個不認識的人說話,於是種蓮霧、香蕉、芒果的農民,或者麵攤的老闆、工讀生她都認識。

龍應台提到,自己上回爬大武山是20歲,65歲時再爬大武山,相隔將近50年,在山裡看到雲起,讓她思索50年對自己好像很久,但對山呢?500年、5000年、5萬年對山的意義又是如何?在山裡跟自己對話後,她發現任何人來這裡生活都會寫小說,「這裡沒有社交、沒有音樂廳、沒有電影院跟劇院,但生活就是一座劇院。」

龍應台於《大武山下》後記提到「小說不必辯論」,對此她指出,到了鎮上後發現,人們對於鬼神之說,有個不管是信仰、物理或哲學的平行空間存在,這讓她看了很深刻,不是單單迷信2字可以涵蓋,此外她也認識到不管在溪畔還是山裡,萬物都在成長,「我沒辦法再寫論說文,告訴你什麼是什麼,只能用小說讓你自己去看見、自己去感受」,她認為自己的心境正如梭羅寫《湖濱散記》時,都是回到生命的根本面。

20200816-作家龍應台16日舉行新書大武山下讀者見面會。(盧逸峰攝)
《大武山下》故事主要場景雖在大武山下,但開頭與結局場景則都在香港大嶼山。(盧逸峰攝)

《大武山下》故事主要場景雖在大武山下,但開頭與結局場景則都在香港大嶼山,龍應台表示,她在香港待過9年,這是用很個人的方式紀念香港,尤其是對2019到2020這段時間。另一方面,1949年後許多佛教高僧都離開中國大陸到台灣,但比較少人知道,當時也有很多高僧到了香港,並在大嶼山修行,因此這也是紀念流落到香港的高僧。

龍應台提到,她到大武山下會種菜,背後的教訓也來自於香港。2003年她卸任台北市文化局長後,到香港城市大學與中文大學任教,當時兒子安德烈與她同住,2012年龍應台入閣擔任文建會主委,當時她跟安德烈說明決定,安德烈呆楞地反問,「你就只有這樣跟我說?」讓她體悟這是特殊性質的永別,母子同在一個屋簷下的生活從此結束。

龍應台說,她接著也發現,她在香港的日子,陽台沒種過1棵樹、房間沒掛過半幅畫,因為總覺得馬上要走,但到這時才發現,以為的暫時原來是8年,而這樣的8年不會再回來了,因此當她搬到大武山下,即便不知道會待多久,依然馬上種花、養雞,「真正重要不是你的身體會留多久,是你的心在哪裡,這本書不是告訴大家到田園去,最重要的還是你的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