みんなダメなことだとわかってやっている。つまり、DVD配っても解決しない。大事なのは愛情バロメータと父性教育。思春期の子育て小冊子を参考に子どもに接すれば解決できます!
— 道山ケイ@思春期の子育てアドバイザー (@mitiyamakei71) August 14, 2020
「コロナ休校で暇」SNSで「パパ活」…性被害の温床に : 社会 ニュース 読売新聞オンライン https://t.co/ZbIrazF38q
兒童心理:想有人陪伴、渴望被大人認同
齊藤表示,兒童性侵害者通常都會觀察兒童的行動模式,除以往較常見,兒童與結伴朋友分別的公園、公共廁所、住家大樓外的階梯等地外,近年因智慧型手機、手遊普及,許多嫌犯會埋伏在公園等地,趁機借手機或遊戲機給兒童玩,降低其警戒心。甚至還有嫌犯會借兒童有問題的手機,讓其在玩到一半時螢幕剛好壞掉,以「手機被你玩壞了」等理由,引起兒童的罪惡感和不安,進而要求其脫褲子拍裸照賠罪。
此外,齊藤還指出,在兒童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時,他們大多都會渴望被大人認同,所以如果有兒童在家不受到父母認可,覺得家裡容不下自己,很容易就受到有心人士的拐騙,以「我可以跟你一起玩遊戲」、「我可以聽你說說話」等理由約出門。對這些兒童來說,這些有心人士是對他很溫柔的「好大人」。
先日の#保育教育現場の性犯罪をゼロに 記者会見が続々とメディアで紹介されています。
— 無犯罪証明書を求める現場ベビーシッターの会 (@mZ5cvBio7Lrorkd) August 8, 2020
魂の虐待と言われる小児性被害から子どもたちを守るために。
■NHKhttps://t.co/wWDkSmtZCY
■日経https://t.co/tH1RW52zuX
■日テレhttps://t.co/XvZweZSREx
■ハフポストhttps://t.co/nYFmFJjjR2
針對如何簡單教育兒童保護自己,齊藤除提出制定外出遊玩的門禁、讓孩子攜帶手機與家裡保持聯絡,及教導孩子哪些身體部位為「私密部位」等常見方式外,還建議家長教導兒童在遇到特定情境,例如有人聲稱兒童的母親出車禍,要帶他去醫院時,以只有家人間會知道的問題,像是「我們家的寵物叫什麼名字?」等問題,來測試對方是否真的認識自己的父母。
另一名研究性暴力受害者心理,目前任教於目白大學心理學院的講師齋藤梓,則針對兒童及其家人在經歷性犯罪案件後的心理等發表看法。齋藤表示,性犯罪案件發生後,除會對受害兒童造成極大傷害外,其家人也會受到極大衝擊,認為自己沒有照顧好小孩等等。許多兒童甚至會因為加害者的威脅,或擔心自己的受害經歷會造成父母的負擔,而選擇沈默。
「とにかくさけんでにげるんだ」をポチったhttps://t.co/0ma1O7Nid5
— suzy (@suzy_yyz) August 11, 2020
齋藤表示,受害兒童在經歷案件後,多半會呈現身體不適、精神不濟的狀態,像是失眠、食慾不振等等,且精神不濟、憂鬱的情形很有可能持續很多年都無法治療,進而導致受害兒童開始自殘、無法專心在課業上,最終拒絕上學,把自己關在家裡。
男孩或女孩,受的傷都一樣重
齋藤主張,無論受害者和加害者的性別組成為何,男女受害兒童在經歷案件後都需要完善的輔導和陪伴,許多男童可能會在遭男性侵犯後,開始對自己的性向產生懷疑,甚至因加害者同為男性,而被周遭的人認為只是「好玩」,認為若周遭的人無法好好理解兒童的處境妥善應對,將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呼籲父母以關懷、信任的語氣取代質問和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