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總理之死引發雪松革命
哈里里出身伊斯蘭教遜尼派,從政前是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20多歲起就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建設業工作,短短幾年後迅速發跡,旗下建設公司成為沙國王室的長期承包商。他曾排名全球百大富豪,也曾是全球第四富有的政治人物。
1975年至1990年之間,黎巴嫩歷經慘痛內戰,哈里里開始以雄厚財力介入政治,包括積極利用他在沙國的影響力,促成內戰各方簽訂《塔伊夫協議》(Taif Agreement)。內戰結束之後,黎巴嫩民眾將希望寄託在這位大亨身上,哈里里在1992年至1998年、2000年至2004年兩度擔任總理,大力推行如「千禧地平線」(Horizon 2000)等戰後重建計畫,包括修改稅制吸引外資,並大舉向國際組織舉債投入建設等。
哈里里的形象毀譽參半,儘管幫助黎巴嫩快速重建,但也被控貪汙至少15億美元、身邊親信趁機大發利市等醜聞。不過他在2004年辭去總理一職,以此抗拒受到敘利亞控制的總統,被民眾視為反敘利亞的頭號人物之一。敘利亞直接涉入黎巴嫩內戰,又在戰後持續佔領黎國長達15年,人民因此累積強烈的不滿情緒。
哈里里身亡後,一位名為阿達斯(Ahmad Abu Adass)的青年向半島電視台自陳犯案,還說自己代表「敘利亞納斯拉與聖戰組織」(The Nasra & Jihad Group in Greater Syria)。檢調後來發現,這個組織根本不存在,應是嫌犯創造出來的煙幕彈,但哈里里之死已經點燃了黎國人民對敘利亞的憤怒,引發和平運動「雪松革命」(Cedar Revolution),最終促使敘利亞全面撤軍。
哈里里之死帶來的後續動盪,堪稱黎巴嫩內戰後最大的衝擊,更讓該國複雜的各方派系再次陷入彼此猜疑,人民至今還在承受政治菁英內鬥的苦楚,包括貧富不均加劇、去年以來的嚴重經濟危機,還有8月初的貝魯特港口爆炸案等等。
小哈里里也說,父親遭暗殺之後「黎巴嫩的面貌、體制與公民認同都被改變了」。
耗10年定罪1人,國際法庭挨批浪費
另一方面,這起國際法庭判決也遭到多方質疑,儘管這是史上第一次有恐怖主義嫌犯在國際法庭中受審並定罪,卻沒有揪出背後掌控一切的組織行動,也未能揭露犯案動機,等於大筆資金只換來一位小咖成員定罪。
智庫組織「阿拉伯改革倡議」(Arab Reform Initiative)執行長胡利(Nadim Houry)表示:「(對於判決)很難不感到失望,也是巨大的浪費。」
根據STL官網,法庭從2011年首次收到起訴書以來,共傳喚了297名目擊證人、舉辦415場聽證會,耗資超過10億美元(約台幣293億元),其中近五成都由黎巴嫩政府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