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規定,普高學生在三年應修的180學分之中,54-58 學分為選修課程,其中多元選修課程至少要修習6學分。多元選修課程的目的,在幫助學生探索自己的興趣,學校也依此發展自己的特色。植基於此,學校應依學生興趣、性向、能力或需求開設課程內容,包括本土語文、第二外國語文(含新住民語文)、全民國防教育、通識性課程、跨領域/科目專題、實作(實驗)及探索體驗、大學預修課程或職涯試探等各類課程。
日前新聞報導指出,前導高中違反新課綱,把多元選修課、彈性課程,強制配給主科老師加課趕進度;甚至有學校「假選修之名」,實際上未開放學生選課、跑班;或是設計兩套課表,一份專門用來應付官方檢核。教育部對此祭出針對前導高中,除名、取消補助經費等辦法。
除此之外,有人擔心偏鄉學校,因師資不足,無法開出足夠的多元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需求。其實不只是偏鄉學校,多元選修更面臨現有師資結構的問題;108課綱必修減少,選修大量增加,導致學校要求科任老師開設多元選修課程,以滿足必要的基本鐘點。筆者任教於南部高中的親友指出,學校要求國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和藝能等科要各有三位老師,加資訊科一位等十九位老師開設多元選修課,加上二門外語課,共開設二十一門多元選修課程。雖然符合教育部開設課程數的規定,然而老師面臨的問題卻是:老師除了主科目外,又要教授多元選修課程,備課壓力大,常感時間不足。另外,課程內容是否合適,又是另一個問題。學校雖然有課程發展委員會,其中也有家長和學生代表,但委員沒有專業背景,又如何審查老師自編的課程呢?
學生是否能選到符合自己興趣的課程,達到探索「興趣」的目的,又是另一個問題。以北部某一明星學校為例,108 學年度第2 學期高一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有三十門,學生只能依志願選修一門。如果選不到和自己的興趣或和未來想唸的系所相關,又必須製作學習歷程,常因製作的不夠精美,被學校老師退件,學生也覺得苦不堪言。學生的壓力,似乎並沒有因為108課綱的改革而減少。
另外,仍有學校在開設的多元選修課程註明對應的學群,供學生參考。只是對應的關連性令人質疑,例如「電影配樂」課程對應的學群有「藝術、社會心理、大眾傳播、文史哲、教育」;由另個角度看,大眾傳播學群對應的多元選修課則有「法語入門、英語驚奇短篇故事、電影配樂、東南亞服務學習與行動方案」等課。這些課程真的是大眾傳播相關學系重視的核心素養嗎?這些課程真能啟發學生對傳播的興趣和熱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