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大學各學系在審查個人申請資料時,會參考學習歷程中選修課程對應的學群。後來因為家長擔心,若高中開不成對應大學學群的選修課,或學生修不到選修課程,可能對學生不公平,教育部最後將這個規定取消,留下部定必修、加深加廣選修課程紀錄及所屬的領域,以讓高中多元選修課與大學申請脫勾。
其實,當前的有些作法,與108課綱讓學生探索興趣、啟發學習動機和熱情有所違背。例如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的「111學年度大學申請入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完整版查詢系統」,提供學生查詢參採各類入學資料的學校、校系。其中筆者最驚訝的是「依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內容查詢」,學生可以查到參採修課紀錄、學習總成績、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包括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活動經驗、擔任幹部經驗、服務學習經驗、競賽表現、非修課紀錄之成果作品、檢定證照、特殊優良表現證明)、學習歷程自述(高中學習歷程反思、就讀動機、未來學習計畫與生涯規劃)、其他。該系統功能雖名為「依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內容查詢」,實則也發揮了升學決定學習歷程的功能。
升學主導學習歷程的案例,筆者最近就碰到。一位親戚的小孩就讀中部某高中一年級,端午節筆者返鄉,提議一起出遊,她百般的不願意。我和先生鼓吹說,旅行的經驗可以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她才同意前往。一到奮起湖,她又開始不開心,原因是老師說「學習歷程要與未來的系所相關」。一問之下,才知道她想讀牙醫系,她覺得奮起湖的旅遊經驗和牙醫系無關。後來,我們告訴她,其實阿里山的原住民因為愛吃檳榔,有口腔保健衛生的問題,也許可以探討這個議題。此時,她才露出笑容。
回家後她又面臨學習歷程不知該如何寫的困境。還好,她的母親是國小老師,具備碩士學歷,了解研究的過程和論文寫作的方式,在母親的指導下,最後終於完成了一篇學習歷程。這讓筆者反思到,親戚的小孩程度不差,唸的是中部不錯的高中,面對學習歷程的書寫,都有如此的困難,最後在高學歷的母親指導下,才能完成。那麼偏鄉的孩子呢?祖父母帶大的孩子呢?單親家庭的孩子呢? 筆者不禁開始擔心學習歷程更不利偏鄉孩子的這種說法,可能是真的。
筆者在大學執教多年,常看到大學生上了大學仍不清楚自己的興趣何在,其實很期待多元選修課程的理念能真正的落實。現在,學生有探索自己興趣的機會,如果高中端能擺脫升學為主的思維,解決師資問題,多元選修課程原本的理念仍有機會達到。
解決之道,筆者認為高中端不妨與周遭的大學合作,由大學教師協助開設多元選修課程,同時引導學生撰寫該課程的學習歷程。以媒體素養與資訊素養課程為例,它是傳播學群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大學傳播或圖書資訊相關系所也有足夠的師資可以開課,這些老師一定樂意與高中生分享專業;少子化危機下,大學正可利用這種合作,創造招生的機會。另者,高中教師也可以一同學習,達到高中培育多元選修師資的目標,不是一舉兩得嗎?
*作者為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