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潮就有生命力,就有經濟力,但由於市中心(CBD)發展的早,早先規劃的交通系統、街廓已經無法負荷現在的運輸量能,產生街道的外部不經濟性(External Diseconomies)效應,降低市中心的生活、商業機能,造成經濟發展失調。
街道是人與人、人與商業、人與環境接觸的公共場域,根據VOX的報導指出:「步行友善城市通常較以車為導向的城市,消費力更旺盛。」延長人們在街道駐足的時間,或者增加人們在街道隨意停留的可能,成為舊城區經濟再造的關鍵。
讓人願意留、可以停是發展的關鍵,以新竹市的步行城市計畫為例,由於市中心的街廓小、車流量大,人退讓出了市中心的空間,缺了「人」的市中心就像處於「缺氧」狀態,活力下降了。
為了讓「人」重返市中心,市政府先期透過公園綠地的改造,提供舒適的休憩空間,再將綠地空間串聯起來,成為市中心的綠色廊道,接著推動通學步道、騎樓順平、改造都城隍廟廣場及設置徒步區,完善步行路網,人成為城市街道的主體。
除此之外,搭配老屋補助政策,鼓勵民間力量活化舊城區的老屋,同時爭取全國性的台灣設計展與台灣燈會,並將展區設置在舊城區內,吸引人潮進入「巷弄」,不只這樣,中長期又有大車站計畫,企圖透過大平台的建置串連前後站,縮短發展落差。
珍・雅各說過:「如果街道是有趣的,則城市一定是有趣的」,新竹市透過公共建設改造、政策補助與大型活動的引入,讓街道、巷弄變有趣,城市也充滿各種故事,有了故事的城市,經濟活動也將更有魅力。
*作者為智庫前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