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當燒香、燒金遇上環保 禁止不是唯一解答

2017-07-19 06:10

? 人氣

燒香燒金紙,一直都是台灣重要的傳統文化,從廟宇到家戶,民間信仰無所不在,造成的環保與健康疑慮,持續引發爭論。根據環保署粗估統計,台灣每年燒金紙約24萬公噸、點香3000公噸,產生的空氣污染物相當於兩萬輛汽車一年的排放量。近年來,環保署與地方政府為打擊空氣汙染,不斷倡議宮廟減少點香、燒金紙甚至封爐,以期優化空氣品質,已獲得良好成效,值得肯定。其中最具指標性的就是台北市行天宮,於2014年成為全台灣第一個停燒金紙、不設置香爐及供桌的廟宇,引發社會當時相當大的震撼與迴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政府為維護空氣品質,推廣燒香燒金減量,立意良善。然而,環保單位在獲得一定政策成效後,仍持續透過各種手段緊縮燒香燒金空間,透過空氣品質測量、寄發高額罰單及公文的方式,迫使廟宇放棄其信仰儀式,更高度壓制信仰的常民實踐。

首先,各種信仰往往發展出不同的儀式行為,藉此讓人們實現心中的意義,這些儀式行為是種溝通媒介。點香是將祈福具象化,讓信眾將心願上達天聽,與精神世界的上位者溝通,並象徵著對神明進行祈願與表達敬意;燒金紙則藉由世俗金錢的概念,轉化而成另一個世界的福報,也確保祈願能更順利達成。

這些儀式行為是長時間歷史發展而成,並非某個人、某個組織設計出來,也因此才具有深厚的集體意義,亦即「文化」。其難以透過政策的理性計算,呼籲「雙手合十」就能概括取代。反過來想,燒香、燒金其實並非台灣最大空氣汙染源,據環保署統計指出,工業活動與私人交通運具各佔全國汙染總源3成以上,而燒香燒金僅佔0.3%。儘管環保署或許是美意,但在大宗的污染源未改善前,卻先對長年發展出來的信仰行為開刀,這樣的政策思考,或許忽略了更大的老虎。

環保署呼籲民眾中元普渡不焚香、燒金紙,該以實質慈善捐助替代。(取自環保署宣導影片)
環保署呼籲民眾中元普渡不焚香、燒金紙,該以實質慈善捐助替代。(取自環保署宣導影片)

尤有甚者,燒香、燒金是民眾多年累積而成的民俗信仰儀式,也用在祭典與宗教節慶上,應視為文化資產法欲保護的無形文化,本該受到政府重視。燒香燒金總量控管是有其必要,但不該嚴加禁止,否則恐有傷害傳統信仰之虞。

當傳統文化遇上環保問題,並非總是衝突而只能選擇其一。例如,台灣新創設計團隊〈文化銀行〉,面對平溪天燈造成森林火災及生態隱憂,設計製造了「環保天燈」,來確保天燈在天空中完全燃燒,或可經由雨水快速分解,減少落地後對環境造成傷害,就是達到環保與文化雙贏的良好典範。回到燒香金紙的問題,其釋放汙染物質的問題,很大原因是出在材質,同樣可以靠著對材質的研發(純天然材質)、規格管制(禁止添加有害物質)、或其他創新方式來降低人體健康、空氣汙染之因素,而非一昧地一概禁止。

最後,筆者要呼籲文化部應肩負起重視民間信仰的責任,不要讓深厚、獨特的民俗文化,受到政策未經全盤思考後的壓制和破壞。新政府為了將文化發展思維融入政府施政,上台即推動行政院文化會報,規定每六個月召開一次會議,以文化優先為目標,跨部會整合推動政策。但自去年首次會議後,至今間隔近一年遲未再召開,文化部應積極善用該平台,針對環保署政策進行溝通、研商,讓台灣信仰的香火繼續傳承下去。

*作者為國會助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