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主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產物。自2009年啟動人民幣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政策以來,人民幣國際化經歷了從經常項目到資本項目、從銀行企業到個人客戶、從簡單業務到複雜業務逐步發展的過程。截止到2019年年底,人民幣已連續十年成為中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第五大儲備貨幣和第八大交易貨幣,與中國發生跨境人民幣收付的國家和地區達到242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顯著提高。
當前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美脫鉤標誌著全球貿易和投資環境的惡化,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又加速了國際經濟體系的「逆全球化」進程,美元體系面臨儲備貨幣多極化的挑戰,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危中有機。另一方面,以互聯網、產品和服務數位化為特徵的數位全球化方興未艾,中國在平臺經濟、移動支付網路、數位貨幣等領域的創新和領先,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能,為人民幣國際化使用提供新通道和新引擎。
一、2009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實施情況
(一)人民幣支付功能不斷增強。經常項目下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從2009年度的不到4000億元,增加至2019年末的6萬億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16.1%。資本項目下人民幣跨境收付從無到有,2019年末超過了13萬億元,收入大於支出。在跨境支付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5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第一期投產使用,截至2019年年底,CIPS直接和間接參與者達到934家,覆蓋全球94個國家和地區。2019年,CIPS 與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合作,推動人民幣成為SWIFT產品和服務除美元、歐元之外的第三種計價貨幣,提升了跨境交易的效率,標誌著人民幣作為國際支付貨幣進入了更高階段。
與此同時,中國先後與39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總金額超過3.7萬億元;在2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人民幣清算行制度,將人民幣現鈔出境和回流管道逐步延伸至全球範圍。這對於便利中國與相關國家貿易投資、促進人民幣國際使用,維護地區間金融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人民幣投融資和交易功能持續深化。中國金融市場雙向通道逐漸開放,人民幣跨境融資、資金池等金融產品不斷創新;RQFII[1]、RQDII、滬深港通、滬倫通、基金互認、債券通和黃金國際板等投資管道逐步開放。2019年,中國472家A股公司被納入明晟MSCI指數,人民幣債券被納入全球三大重要債券國際指數,充分反映了國際投資者對於中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市場開放的信心。截至2019年年底,境外主體持有境內人民幣股票、債券、貸款等金融資產合計6.41萬億元,持有債券託管量占比2.3%,持有股票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