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思書齋】攝氏40度才算夏天?天氣決定戰爭贏家?影響人類社會的氣候故事!

2017-07-16 11:00

? 人氣

《雷與電》(The Sky of Gene)

《雷與電》(The Sky of Gene)

台灣天氣變化很大,「出門先看天氣」是日常作業,否則過了半天忽然大變天,那就尷尬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是不是每個地方出門都要看天氣。從前在加州唸書時,幾乎不需要天天看天氣預報,要看也是看長期的,天氣很少是茶餘飯後的話題,因為變化實在不大;馬來西亞天氣大致也只有兩種,有午後雷陣雨和沒有午後雷陣雨。

自從人類瘋狂燃燒大量的化石燃料,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屢創新高,雖然美國保守派屢次否認甚至試圖封鎖科學數據,但氣候變化愈來愈詭異,並不是總統是誰就能無視的事實。即使人類沒有改變氣候,地球上不同地區本來就有極多樣的天氣型態,其中有許多種對人類來說堪稱酷刑,但對大地之母來說正常得很。倚老賣老的人總愛說「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但是在地表上見識過真正的大風大浪還活到今天的,只有地球自己吧。

為了充分介紹多變的天氣,圖形傳記作家蘿倫.芮德妮斯(Lauren Redniss)在筆會/E.O.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得獎作品《雷與電: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Thunder & Lightning: Weather Past, Present, Future)這部圖文並茂的作品中,用精彩的插畫和生動的文筆,引領讀者一個奇幻的旅程。她在原文書中還設計了稱作「Qaneq LR」的字型(還好原文不是中文,要不然⋯⋯)。

我長大後其實很少讀圖文書了,但讀《雷與電》的感覺很奇妙,蘿倫在充滿想像力的表達中穿插了故事和科學,讓閱讀本身就像在實際面對風雨飄搖或迷霧茫茫的體驗一般,很有藝術效果。

《雷與電》(The Sky of Gene)
《雷與電》(The Sky of Gene)

正常來說,地表上任何地方,大多只能體會到少部分天氣狀況。例如馬來西亞是熱帶,甭說看雪或住冰屋,連長袖上衣都很少有機會穿。一直到近年,我還被高學歷的台灣朋友問我們那裡冬天有多冷──對我們來說,問題不是「冬天冷不冷?」,而是「冬天是什麼意思啊?」難道沒人知道地球上有一條紅紅的線叫做赤道嗎?農曆新年時更有意思,千家萬戶播的新年歌苗讚頌春回大地,可是我們從沒冰封過啊!

我某年年底去泰國曼谷參觀大皇宮,風趣的英語解說員說玉佛寺裡價值連城的佛像已換上冬裝袈裟,我們這些在攝氏33度大太陽下流汗的外國遊客吐槽他這算哪門子冬天?他立馬回說夏天是攝氏40度以上──攝氏33度果然是冬天啊!和台灣平地的城市人一樣,我從前也覺得冰雪好浪漫,但自從冬天上過幾次山和到過下雪的城市,才體認到冰雪真是令人頭疼的東西。

《雷與電》中提到一個靠近北極的斯瓦巴群島(Svalbard),因為冬季土壤的冰結膨脹循環,連埋葬棺木都成問題,差點立法禁止死亡。但長年的冰天雪地有助人類保存千百年精心培育的各種作物種子,留給後世子孫珍貴的遺傳資產。雖然主權屬於挪威,但那裡允許各國公民從事資源開發和經濟活動,兩千多個居民居然來自四十四個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貞祥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