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參議院議長於2020年8月30日率團訪台,非邦交國國會議長專機遠赴台灣進行官方訪問,堪稱是我國的外交盛事。
捷克團此行拜會單位眾多,除於立法院發表演說外,前一日於政治大學演講時,政大校長致詞提及「400年前的台灣社會,還是衣不蔽體的原始社會」,此語卻引發風波,最終逼得校長說明並致歉。
此前,8月3日民視新聞報導「立院帶頭學台灣史」,立法院委託政治大學公企中心開辦「台灣史碩士學分班」,對立法院同仁進行教育訓練,以期增進對台灣在地文史的認識。兩相對照,台灣史的重要呼之欲出。
與眾不同的台灣史教育訓練
先談教育訓練,立法院身為中央五院之一,兼民主國家國會,為順暢議事進行,提振修法效能,上至立法委員,下至立院職工,本就應該時時提升自己,傾聽民意。
台灣史碩士學分班使公務人員於公務之餘得以在職進修,且以具水準的碩士學分班師資規劃授課,立意良善,值得嘉許。但碩士學分班課程琳瑯滿目,以「台灣史」作為教育訓練的主題便顯得略為與眾不同,志在彌補公務體系對認識台灣的不足。
台灣史的「多元」與「多源」
理解台灣,首重台灣史的「多元」與「多源」。以原住民而言,台灣絕對是「南島語族」的重要根據地,且原住民的樣貌多元。以基隆社寮島(今和平島)的原住民馬賽人為例,400年前便能操流利的西班牙語與西班牙人通商,甚至擔當其與北台灣其他原住民的翻譯與溝通橋梁,這是不是已大為顛覆你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
此外,台灣的信史並不算長,但自有文字記載開始,便直接進入世界近代史的範疇,並因大航海時代迅速與國際接軌,西班牙與荷蘭在基隆的戰爭竟是歐陸兩國對抗的延伸。福爾摩沙再一躍而成東寧王國,與大肚王國並立,鄭氏政權更將澎湖與台灣融為一體,開創臺澎新格局。
隨後清朝的移民紛爭不斷,基隆的中元祭便為安撫漳泉械鬥的亡靈,諸多台灣民間信仰皆與移民帶來的神祉有關,從而形塑出台灣的鄉土文化。而日本時代與國民政府時期對台灣的建設,乃至台灣經濟奇蹟與解嚴後的民主化進程,更與當今休戚相關。
壯大台灣的台灣史研究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超經典小說《1984》寫道:「誰控制了過去,就控制了未來;誰控制了現在,就控制了過去。」寥寥幾句,卻將歷史的重要性嶄露無遺。
當我們抱怨「歷史總是為統治者服務」時,唯有主動認識歷史,揭開迷霧,才得以盡可能清晰地還原歷史真相。尤其台灣歷經解嚴後的「寧靜革命」,若無法了解民主化進程的艱辛,又怎能知道民主自由之得來不易,進而珍惜如今的豐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