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上星期宣布最新的「印度-太平洋」戰略方針,成為法國之後第二個正式提出印太策略的歐洲國家,這種轉變也凸顯出,歐洲國家開始警覺自身對中國的依賴性,也開始更為注意中國的不良人權紀錄。
《日經亞洲評論》(Nikkei Asian Review)報導,德國多年來的亞洲策略都以中國為中心,但近來突然大幅轉向,決定強化與日本、南韓等區域民主大國的夥伴關係,藉以維護法治世界的原則。
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2日表示:「我們想在法治和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協助塑造(未來的國際秩序),所以對於那些共享民主和自由價值的國家,我們不斷加強合作關係。」
德國外交部當天宣布將採納全新的印太策略方針,文中不僅特別強調「法治原則」,也重申在該區域推動開放市場的重要性,強調將避免「單一依賴」的情形。不過這種策略並不新鮮,法國、日本、澳洲與東南亞國協(ASEAN)成員國早已納入重要外交戰略一環。
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都是德國在亞洲外交政策上的核心目標,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幾乎是年年造訪中國,在德國對印太區域的貿易上,中國佔比將近50%之多。愈發親近之下,德國卻不免發現,中國經濟起飛不代表市場順利開放,例如凡是德國企業想進駐中國,就會被中國政府強迫要求轉讓技術。
德企近年特別擔心智慧財產保護問題,尤其是在2016年中國家電大廠「美的集團」買下德國機器人大廠庫卡(Kuka)之後。庫卡是世界工業機器人四大家之一,主要客戶包括賓士汽車(Mercedes-Benz)、福斯汽車(Volkswagen)、博世家電(Bosch)等等,在德國工業 4.0 戰略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經亞洲評論》指出,歐盟曾試圖與中國重新談判投資協議,其中也談到技術轉讓,相關談判目前卻處於停滯狀態,讓人更擔憂德國過度依賴中國的問題。
除了經濟問題,中國7月始在香港啟動《國安法》,加強對香港市民的自由與思想箝制,等同於破壞了一國兩制的自治承諾;再加上中國在新疆地區建造集中營,以慘無人道的手段迫害維吾爾族等等,血跡斑斑的人權紀錄不斷曝光,也導致對梅克爾親中政策的不滿聲音愈來愈大。
最新的「印太策略」中,德國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路線,例如批評了中國在推動「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劃中,趁機以龐大債務向小國換取「租借」港口等交通要道的行為。
然而,德國還是不敢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2019年福斯汽車全球銷售量有30%來自中國,賓士母公司戴姆勒集團(Daimler AG)及BMW也有30%。福斯的CEO迪斯(Herbert Diess)直言「中國是其最重要的市場」。福斯也在五月宣布擬收購中國國有企業江淮汽車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50%股權。該公司因為在新疆設有工廠而引發爭議。
福斯汽車近年衰運纏身,迫於營運危機之下,也不得不更加靠攏中國。福斯2015年在美國掀起「柴油門」,被控對1100萬台汽車安裝特殊軟體,以便在廢氣排放測驗上造假。醜聞引發歐美各國數十萬消費者高喊退貨,甚至告上法院,也讓福斯慘賠台幣數千億元。此外,福斯2017年與印度汽車大廠塔塔汽車(Tata Motors)的合作進展不慎順利,都是讓福斯難以割捨中國市場的原因。
戴姆勒集團與BMW同樣視中國為關鍵市場,當前的歐洲經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依賴情形只會更嚴重。戴姆勒在2018年還曾公開道歉,只因為他們在社群媒體的廣告中引述了流亡藏人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的話,此舉引發中國網友高喊抵制。
無論如何,歐洲都已開始重新檢視與中國的關係,歐盟在2019年將中國標記為「策略上的競爭者」,特別著重於貿易和科技領域的競爭,英國與法國也宣布暫停與中國華為公司合作建立5G建設。德國計劃將與法國聯手,打造適用於整個歐盟的印太策略,同時也運用自身影響力讓印太地區站到德國這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