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關村以一條64K的國際專線,將中國帶進了浩瀚無邊的網路世界,成為全球第77個擁有全網路功能的國家,也開啟了中國的網路時代。
中國從當時的「科技跟隨者」,成為20年後擁有6億網民的網路大國,出現了騰訊與百度等網路巨擘,還創造出微信、電子商務、網路金融等多元發展,不但改變了數億網民的生活經驗,更讓全球網路產業版圖丕變。
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將這20年切劃成「三大浪潮」:1994至2000年為第一波浪潮,丁磊的網易、王志東的新浪網,張朝陽的愛特信(搜狐前身)都在當時成立,1998年各家門戶網站興起,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三大門戶網站在美國納斯達克登陸,引爆中國網路企業的海外上市熱潮。
2000年至2009的第二波浪潮,當時美國網路泡沫衝擊全球,中國自難倖免,直到兩年後才再迎網路春天。透過簡訊、網路遊戲與音樂下載等嘗試,摸索出中國的網路盈利模式,網路用戶也從2002年的5910萬,增長至2008年6月的2.53億,首次大幅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2009年由蘋果iPhone手機帶動的智慧機行動上網,讓中國步入新的網路階段。2010年的「微博」即為代表,電子商務比重也愈來愈高。2013年中國人在網購上花費近1.9萬兆人民幣,接近當年的馬來西亞全國GDP,網路金額「餘額寶」、計程車叫車軟體「嘀嘀打車」,也在短時間內累積大規模用戶。
政治夾縫中的網路言論
雖然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網路言論在中國的政治限制下則走得十足艱辛。新華網報導,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在網路上引軒然大波,讓收容遣送制度被廢止,是網路輿論影響政策的最早事件。此後,舉凡地方官員貪汙,以及大規模的騷亂抗爭、天災人禍,都有網民在微博等平台第一手發佈照片與訊息。
中國官方雖然宣稱網路言論能成為政府的「防腐劑」,但當議題可能向上竄燒到高層時,整肅也毫不手軟,官方慣常以「散布不實謠言」為由,拘捕異議人士或網路上的知名「大V」(意見領袖),加上官方以龐大網軍、網路警察,封鎖不利當權者的「敏感詞」,這些都為看似熱絡的網路洪流,豎立一道又一道的隱形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