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鑒於戍守台灣多年的勝利女神、力士以及鷹式各型飛彈性能老化逐漸不敷所需,台灣計劃發展自製「天弓」飛彈予以取代,也是在80年代開始研發新一代防空飛彈,到了90年代又面臨共軍在對岸部署針對台灣的地對地飛彈,而向美國採購愛國者防空飛彈則是價格昂貴、數量不足,當時台灣發展防空飛彈已經大約10年,技術也日漸成熟,台灣就進一步陸續研發天弓二型、三型飛彈。台灣軍方後來也發展天劍和天弓艦載版、陸基版,取代美國響尾蛇系列的海欉樹、陸欉樹飛彈,而台灣新一代造艦計劃則是決定全面採用台灣自製的各型飛彈。
美國掣肘
為什麼會說台灣發展飛彈是戰戰兢兢,美國對台灣發展武器有著一條秘而不宣且不成文的紅線,以飛彈為例,基本上就是台灣的飛彈射程不能足以攻擊中國本土,前面提到的青蜂飛彈之所以無疾而終,很多評論人士就認為是因為美國當時擔心台灣發展地對地飛彈在台海會造成「恐怖平衡」,尤其是台灣在當時還發展核武,對美國的中國政策不利。
台灣的地對地飛彈發展也就在美國壓力之下被迫放棄,一直到進入21世紀,才傳出台灣在美國的默許和技術支援之下,正在發展射程可達三峽大壩、上海、成都等華南城市的巡弋飛彈(巡航導彈)以彌補台海軍力嚴重的失衡。
軍方和官方對此消息是表示「不予置評」,但是媒體和軍事專家還加碼爆料,台灣還重啟當年被迫放棄、發展遠程飛彈的「天馬計劃」,直到馬英九擔任總統的時候才「暫緩」,或許有些中國的專家會對台灣的飛彈發展能力與性能嗤之以鼻,但是也有不少的西方軍事專家認為,台灣發展軍武、尤其是研發飛彈的能力不容小覷。
外交受困、採購軍武困難的台灣,由於重工業基礎欠佳,在造艦、自製戰鬥機、戰鬥車輛都有很大的障礙,但是40多年的發展,讓台灣成了一個「插滿飛彈的小島」,為自己的防衛披上一層飛彈編織出的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