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解嚴後全球化潮流下的台灣文化發展

2017-07-30 06:20

? 人氣

文化是一種不斷吸納、撞擊、融合、再生的過程。世界各地的文化經由全球化不斷地撞擊、融合,已成為全球文化經濟的一環。在全球化下,台灣已跟世界文化經濟產銷鏈結合,全球同步運作,幾年前台灣人民徹夜排隊購買「哈利波特」英文版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全球化經濟體中,文化就是一種經濟活動,就如同林濁水在「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一書中所言:「全球化的一個結果,或者說是全球在地化的辯證關係,具體展現在所謂『文化經濟』的現象及其興起,也就是說經濟活動越來越是文化所驅動的,也是更加鑲嵌於文化的,從實體商品的陶瓷、塑膠到球鞋、眼鏡、汽車,再到虛擬商品的電影、音樂皆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經由全球化的洗禮,台灣的文化現象呈現了兩種特色:

1、全球在地化:台灣在九十年代冷戰結構解體後、受到全球資訊文化、消費主義的衝擊、西方流行消費品以及網路虛擬世界的影響,讓新世代更堅持台灣的資本主義消費生活方式,自我認同更強烈,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一種以「新奇化」與「搖滾化」形式混合地球村意識與台灣夢,涵富顛覆性、俗艷性與聳動性的「新台客」文化,超越了族群與本土悲情,建構了以新世代為主的更厚實的台灣認同意識,其中最能傳達「新台客」文化意涵的是幾年前國內最賣座的「海角七號」影片與台語搖滾歌手伍佰的混血歌曲「台灣製造」,以及黃俊雄融合西方搖滾與台灣俗艷土味、金光閃閃的闢靂布袋戲。全球化豐富了台灣文化,在吸取東西洋文化的元素後,在多元性與地域性並存中綻放多彩絢麗的文化光芒,廣受國內外與中國大陸人民的喜愛。

就像台灣庶民文化「明華園」歌仔戲在傳統戲曲中融合西方的舞台技巧一樣,創造出炫麗的驚人舞台效果再做文化輸出,是典型的全球化→在地化→全球化辨證關係。而闢靂布袋戲更是大膽甚至放蕩地在很本土的掌中戲中運用西洋搖滾樂、東洋味十足的亮麗木偶造型與舞台爆破、聲光技巧等現代媒介,讓本已逐漸沒落的台灣野台戲從傳統跨進當代,再生起來,是文化現代化、全球化的成功例子。就連吳興國的「慾望城國」也是將莎士比亞的古典悲劇「李爾王」加入現代西方劇場的一些元素後,改編成現代平劇,進而名揚全球。

2、文化經濟的興起:全球消費主義的興起,帶來了文化的大眾商品化。台灣身為全球經濟產鏈鍵重要的一環,這幾年本土文化也以獨立創造、多元型式、大量生產的模式,透過全球產銷體系,發展成為文化產業,進軍全球市場,例如朱銘小型複製木雕、鶯歌陶瓷、蝴蝶別針、楊惠珊的琉璃工坊等文化品以及由台灣產製或加工的流行服飾、鞋子、餐具、家具等精美日用品,已經由全球貿易管道輸出到國外的文化消費市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