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風傳媒》所刊〈從國片建立文化自信〉一文,感觸頗深。「國片沒人看」的主要原因是「不好看」,映演比率不夠並非主要因素。這幾年政府已在加強提升國片的映演比率,同時好幾個地方政府也在打造影視攝製基地,例如台中市政府正在建造、擬移給中影八德公司接手的「中台灣影視基地」,以及台南市政府正在規劃的沙崙國際影視基地等,期望透過這些片廠的拍片設施,帶動台灣影視產業的發展。但台灣電影要起飛,除了映演場地的增加與攝影棚硬體設備的充實外,必須有能力攝製言之有物的「好看」電影,才能擴大國內外市場,提振國片。
國片這幾十年無法建構健全的產業市場原因,主要是由於國片題材與風格雷同、「不好看」,沒有李安所說的「多元創意」,以致市場越來越萎縮。國片「不好看」的原因為:1、劇情不是沉悶、單調,就是胡鬧、不合邏輯;2、影片內容、形式千篇一律,缺乏多元創意;3、導演導片技術不佳,尤其是缺乏「說故事」的技巧;4、演員演技誇張、做作;5、影片的美工、攝影、配樂、剪輯、音效等品質不佳;6、資金匱乏;7、缺少大明星;8、缺少大場面與電腦特效技巧。
上述國片不好看的各項因素,據市場調查顯示,觀眾最不能忍受的還是電影的劇情與影片述說方式,其次是攝影、燈光、音效等影片品質問題,最後才是演員卡司、場面等。因此,影響國片票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影片故事及導演的敘述手法,資金多寡並非決定性因素。故而,要改善國片市場,首先要加強國片的戲劇張力、劇本的多元創作以及導演的說故事技巧。
而國片欠缺這些電影成功要素的原因為:1、電影養成教育不佳,沒有設備好、師資優秀的電影學院;2、電影公司投機取巧成性,缺乏市場企劃概念,不願長期培養企劃、製片與行銷等專業人才;3、導演常兼企劃、行銷、管理等職務,因缺乏市場企劃專業知識,故而攝製的影片無法抓住觀眾口味,與市場脈動配合;4、缺少劇本創作人才;5、藝術與市場派影人私心自用、相互攻擊,沒有密切合作;6、政府過去幾年的電影輔導政策不明確,沒有針對台灣電影問題,發揮「輔導電影業者改善經營品質,向上提昇」之功能,反而讓業者予取予求、仰賴政府輔導成性,不會鞭策自己。
針對上述國片問題,業者必需以現代企管理念經營公司,抓住觀眾口味,擴展影片題材,請專人作好市場調查、規劃與行銷,導演並應配合公司的企劃拍片,改變其敘述手法。至於政府角色,主要是加強電影養成教育,建構良好的拍片與映演環境,並協助業者回歸市場機制,促使業者提昇經營品質,拍出「好看」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