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森說,英國的父母會把孩子送去名校而不是送去知名的補習班。
萊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的艾瑪·史密斯教授說,因為絶大多數牛津劍橋的學生都是私立學校畢業,中產階級父母每年支付高額名校學費,就是希望孩子可以通過上名校拿到通向名校的門票。
「即使父母不能送孩子去私立學校,他們也不惜在好的公立學校附近買房。因為雖然很多公立學校不設入學要求,也努力做到公平,但很多學校偏向錄取家住的離學校近的學生」。
透過這些現象,英國的父母不是比華人父母付出少,而是課後補習不在大多數人的考慮範圍內。那麼,為什麼華人如此癡迷於課後補習呢?
背後原因僅僅只是文化和傳統?
馬金森認為,受過中國文化影響的父母,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的父母,認為教育的主導者是家庭,父母要對子女負責。因此即使學生在學校成績很好,父母還是會想給他們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
在英國學習教育學的中國女生朱雪瑩說:「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看到大家都去補習上課,還有誰能落下嗎?」
在亞洲地區,名師補習班的吸引力不比名校差。TVBS曾經報導過300名台灣家長在名師輔導班前通宵排隊,甚至花錢請代排,只為拿到參加補習班的一個名額。 香港現代教育曾試圖用8500萬的年薪聘請補習名師林溢欣。
在中國,在高考取得好成績是莘莘學子參加補習班的動力。朱雪瑩說:「高考就是一分壓好幾萬人,如果別人成績上去了你就等於落後了。所以就算是學好了,很多人也願意去老師家再補習補習。」
那麼未來會怎麼樣?
雖然,從目前的數據來看私人輔導在英國等歐美國家還不流行,但是馬金森確認為這不會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英國的父母一定不甘心落後。如果所有的亞洲孩子都通過私人輔導取得了更好的成績,英國父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課後補習班也一定會越來越多的。」
《衛報》的調查顯示從2005年到2016年,英國學生請私人家教的數量已經上升了將近40%。在倫敦,有42%的中小學生有家庭教師。
至於留學,馬金森則認為歐美國家家長不太考慮送子女出國留學是因為語言障礙。「現在人們溝通的主要語言是英語,但是當法語流行的時候,很多歐洲人也是去法國留學的。如果人們都開始說普通話,家長也會很欣慰看到他們的孩子去北大、清華讀書的。」
中國教育部2016年的數據顯示已有44萬學生在2016年去中國留學,比2015年增長了11%,比2009年的23萬,翻了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