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敦克爾克大行動,歷史上還有哪些知名的撤退戰?

2017-07-29 20:00

? 人氣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劇照(AP)

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劇照(AP)

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近期推出的新片《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掀起新一波的討論風潮。片中對於歷史場境的重建,以及戰爭中人性的刻畫,遠勝今年各種戰爭題材的電影。敦克爾克與其說是一場成功的行動,不如說是一場正確的撤退。如同電影所表述的,撤退不是恥辱,活下來對未來的勝算更大,歷史上,還有哪些重要的撤退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首先,一場好的撤退戰,必定要保持大多數的兵員。以敦克爾克撤退為例,英軍雖然損失大多數的裝備與武器,但撤回80%以上的兵員,為未來的諾曼第登陸戰保留了人力。

美國國父華盛頓也擅長撤退

類似經典的案例,莫過於美國國父華盛頓與英軍發生的長島戰役(Battle of Long Island)。華盛頓本人並不是戰爭天才,許多戰術失誤讓他被迫從攻勢轉為守勢,原本從波士頓一路進逼英軍到長島的美軍,卻在布魯克林陷入夾攻狀態。但華盛頓選擇利用濃霧與黑夜,讓多數軍隊渡河撤往曼哈頓,直到隔日上午英軍攻入布魯克林高地,才發現美軍已撤出長島。

之後華盛頓與大陸會議(美國政府)一路南撤至紐澤西,雖然屢次敗退,但保留實力。守信的華盛頓還縱容民兵役期服滿逕自退役,士氣一度低迷。直到翠登戰役擊敗英軍後,美軍才聲名大噪,入伍民兵者日多,獨立革命因此出現轉機,英軍自此一路走下坡。

長島戰役圖。1776年8月28日晚,美軍帶同傷兵、物資與武器,由布魯克林撤回曼哈頓。(維基百科)
長島戰役圖。1776年8月28日晚,美軍帶同傷兵、物資與武器,由布魯克林撤回曼哈頓。(維基百科)

不撤退,就滅亡!

其次,除了兵員以外,撤退戰的另一個重點就是保留未來反攻的將領與軍官。以敦克爾克戰役為例,許多日後馳騁戰場的將軍,均參加過這場撤退行動。例如後來在埃及阿拉曼戰役(First Battle of El Alamein)擊敗德軍的蒙哥馬利(Bernard Montgomery),以及後期指揮突尼西亞戰役的亞歷山大(Harold Alexander)。若非敦克爾克大撤退成功,英國在缺少這些名將的情況下,恐怕在北非戰場及盟軍的地中海反攻,均無實現的可能。

也就是說,撤退不只是延續性命,更是替未來保留勝算。而歷史上另一場撤退戰,也同樣驚奇地讓名將存活。西元1570年,在日本戰國時期發生的金崎之戰,織田信長為求稱霸,與德川家康聯手進攻朝倉義景,但中途遭到淺井長政叛變而腹背受敵。木下藤吉郎(日後的豐臣秀吉)自請擔任殿後,以700人牽制對手朝倉軍的攻勢,讓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安然脫逃。如果在平行時空,織田聯軍未能成功撤退,戰國三傑將因此斷魂,日本恐怕無法結束戰國時代。

金崎之戰撤退路線圖。
金崎之戰撤退路線圖。

「戰爭不會因為撤退而獲勝」

最後,撤退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失去鬥志,永遠偏安龜縮。邱吉爾在大撤退後發表演說,直言:「戰爭不會因為撤退而獲勝。」(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但是在接下來的倫敦空戰、挪威戰役、北非戰場,邱吉爾沒有讓敦克爾克消滅英軍的士氣,反而領導英國不斷反抗軸心國,等待與美蘇合作,贏得二戰。這些歷史上的成功撤退戰,提醒我們現狀再怎麼險峻,仍無絕對的成與敗,有時保留實力、等待時機,終有扭轉局勢的一天。

*作者為《六都春秋》總監。本文原刊《六都春秋》,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