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未來四年的對手會是誰?拜登與川普陷入激戰,中美專家析論面貌迥異的「兩個美國」

2020-09-30 19:00

? 人氣

2020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拜登與川普激烈交鋒。(美聯社)

2020美國總統大選首場電視辯論,拜登與川普激烈交鋒。(美聯社)

川普,還是拜登?這是個不僅擺在美國人面前的選擇題,也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而中國尤其要面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部分中國人的直覺是「肯定拜登好」,因為川普在貿易、華為、TikTok,以及疫情、香港、新疆等問題上,對中國極限施壓,以至於輿論討論從「冷戰的可能」一再升溫,已開始聚焦「熱戰的風險」。

另有一些精英人士則不以為然,拋出「修昔底德陷阱」一說預言,既有霸主面對新興強權的挑戰將敗下陣來,因此中美對抗是系統性和歷史性的,與誰是總統沒有必然聯繫。川普或者拜登,對中國來說,殊途同歸。

BBC中文採訪多位專家,解析川普或者拜登當選究竟對中國而言意味著什麼,為中文讀者提供觀察美國大選的深度視角。

華盛頓共識存在嗎?

之所以有「誰當選都一樣」的觀點,因為無論川普還是拜登,都沒把中國當朋友。

「在美國國會,兩黨爭鬥已經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在中國問題上,共和、民主兩黨卻同仇敵愾。」關注中美關係的智庫網站「中美印象」主編劉亞偉向BBC中文表示,最近國會出台一系列涉台、涉疆、涉港法案幾乎都全票通過,很能體現這種情況。

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 Marro)認為,當下美國,「對抗中國」是一個堅定的跨黨派議題,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罕見地統一,這樣跨黨派議題如果不是「唯一」,也是「極少」。

兩位專家都用了「唯一」一詞,凸顯出兩黨候選人對中國共同的負面姿態。激烈黨爭下,所有議題都是戰場,僅僅在面對太平洋對岸中國的崛起時,才能攜手對外。媒體借用一個經濟界詞匯來形容這種吊詭情形——「華盛頓共識」。

「華盛頓共識」如果存在,那麼早在川普上台前就已見端倪。曾任川普外部顧問的前美國國防官員白邦瑞(Michael Pillsbury)表示,歐巴馬執政的最後兩年裡,就制定了新的中國戰略。而且對北京的立場比川普上任之初更為強硬。「很多人認為,這(對抗中國)是川普的發明,其實不然。」

彼時歐巴馬將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資源逐步轉向亞洲,高調提出「亞太再平衡」;經濟上則團結12個國家簽訂泛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孤立中國。

那兩年間,拜登作為時任副總統八次會晤習近平,《紐約時報》援引拜登的對習近平的評語——「此人會讓我們有得忙了」。1979年來構建起的中美關係,那時或已悄然轉向。

拜登與習近平
在任的最後兩年,拜登作為時任副總統八次會晤習近平。

剝開共識 全是分歧

然而,「華盛頓共識」真的存在嗎?

「我們當中許多人認為,以更強硬的方式對待中國的『華盛頓共識』是不存在。」哈佛大學榮譽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口中的「我們」是指一百多位在美國熟知中國和亞洲事務的人士,這些人去年共同發表題為《中國不是敵人》的公開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