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動力智庫舉辦的「消失的新興民族?青年創業的困境與解方」論壇,今(31)日上午於台大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會中邀請2015年前赴南京創業「眾創碼頭」成功的台灣年輕人何思穎,分享創業心得。她觀察,台灣人適合在大陸發展消費性與設計性的東西,以及好的內容,而台灣團隊在大陸創業成功的特質是,產品及技術是自己的,但創業時的各方面資源跟在地人對接,「接地氣」才有更大的成功機會。
南投出生的何思穎,2015年9月隻身一人遠赴南京,創辦「南京眾創碼頭孵化器」創業平台,該公司也兼做顧問,大陸政策解析等,如今已是位6位員工的主管她,多用台灣青年作員工,平均年齡24-25歲,最小的一位是22歲剛畢業的台灣人。
談到創業歷程,她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她認為,「堅持」是最重要的,因此,當她在篩選新進人員時,對人的特質相當重視,而邏輯思辨與獨立思考也不可缺,只要你有能力,說服大家,公司也可以順著你的方向走。
互聯網產業進入困難 台灣人前進中國,何思穎最推消費、設計性產品
她鼓勵台灣年輕人赴中國大陸創業,但她認為,要進入大陸現在最火紅的互聯網產業,會有比較大的進入困難,因為兩岸的生活體驗有落差,但台灣人適合在大陸發展消費性與設計性的東西,以及好的內容,她認為,台灣人有文化前期的體驗優勢。
何思穎也觀察台灣團隊在大陸創業成功的特質,產品技術是自己的,但資源是跟在地人對接起來的,是「接地氣」的,像是「眾創碼頭」就與在地的騰訊有「全媒體」合作。她說,很多台灣年輕人不願意花時間去閱讀相關大陸環境與生態的介紹,以致出現資訊落差,而近期,她也考慮找一位大陸員工從事「企劃」工作,為的也是與大陸市場接地。
談到她創業的環境,她說,南京的社會包容度是夠的,周邊也有頂尖大學的人才,可作為合夥人,產生很多10年內就達10億美金市值的「獨角獸企業」,而她創辦的「眾創碼頭」,行政人員也有最少3萬元實拿薪水,不含住房補貼7500元、勞健保、返鄉探親機票一年4張,還有額外的業務獎勵。
台灣學生缺乏何種特質? 曾正忠:對生活體驗的深度不夠
台大創意創業中執行長曾正忠則表示,創業最難的是「對痛點了解的深度」,他認為,台灣的教育讓學生對生活體驗的深度不夠,一樣是大學生,美國學生會看到有什麼痛點,然後用創業解決問題,但台灣年輕人看到的是吃喝玩樂,反映出不一樣的對生活體驗的深度,以及對解決痛點的熱情。
曾也說,新創企業可以考慮找中大型公司既有的品牌通路合作,對中大型公司來說,可以找到未來成長動能,對新創公司的好處是,成本不用自己負擔,在驗證、資源界接、業師的輔導上有奧援,新創公司可以減少犯錯的機會。
「北京創業公社」執行總裁丁磊則表示,新創企業發展時,可以聯繫提供創業平台的公司,會提供全套服務,包括初期資金、輔導團隊等,找合夥人時,也可以考慮大陸人作為首選,因為比較接地氣,他提到「風口理論」,「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但要看準山頭,不是所有山頭都有能力去競爭,他點出之後的趨勢為工業4.0、人工智能、智能製造、AR、消費升級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