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科舉考試以來中國共有500多位狀元。他們學富五車,書法一流。除了行家,看過他們紙上功夫的人畢竟不多,今介紹清朝4位狀元的書法以饗網友。他們經歷不同皇帝,境遇不同,晚景有別。他們的榮辱隨風而去,書法卻留給後人無限追思。
戴有祺,上海人,清康熙30年的狀元。科考官擬定他為第二名,但康熙以「書法尤嘉」,改列他為第一甲第一名(俗稱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他曾告假返鄉服喪,此後仕途不順,朝廷要他赴任候補知縣,或許他覺得大材小用,不肯赴任,不久辭官歸隱,不見復出。晚年他窮困潦倒,築室荒村,其室題字「慵齋」,並作《慵齋野老傳》以寄懷。他苦讀有成,最後未竟其用,讓人不勝感嘆。
錢棨,蘇州人,乾隆皇帝46年的狀元。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連中「六元」的狀元,即便過目十行的紀曉嵐都未必比他聰明。所謂「六元」,就是在縣、府、院等試中都是第一名(又稱小三元),可謂秀才榜首;鄉試第一名稱解元、進京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稱三元),前後合稱「六元」,錢棨讀書成精,可謂絕無僅有。
這麼聰明的人,乾隆派他上書房行走,督教皇子皇孫。他才氣過人,不免隨性,居然曠職,乾隆大怒將他革職,閒差度日。嘉慶上台,他受重用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教育部副部長),此後他認真盡職,到各地任督考官,取士公平,選拔不少良才,官風甚佳。死後,蘇州地方官員特地為他建了一座高大牌樓「三元坊」,紀念這位千年一遇的奇才。
翁同龢,江蘇常熟人,咸豐6年的狀元。其父翁心存,是咸豐的帝師。家學淵源,他精通各家書法,造詣極高,官至刑部右侍郎(司法部次長),後承其父志,青出於藍,成了同治與光緒的兩代帝師,再任軍機大臣,為引薦康有為的恩公,是支持維新變法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恨之並強迫光緒將其開缺回籍。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又將其罷職,永不敘用,並交地方官員嚴加管束,直到宣統元年始獲平反,追諡文恭。
劉春霖,河北肅寧人,清光緒30年的狀元,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這次科考為慶祝慈禧七旬大壽所設,外傳有一段插曲。他原名列第二,因其名「春霖」,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年正逢大旱,慈禧取吉祥之兆,大筆圈定他為狀元,而原本第一的廣東舉子朱汝珍,讓慈禧想起「珍」妃,看到廣東籍為主的維新派,被老太后改為第二。當然這些都是傳聞,卻很傳神。
劉春霖以小楷著稱,有「大楷學顏(顏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榮登狀元,他奉派日本深造,歷任諮政院議員和大學校長等職,北洋政府的歷任總統,都請他出任教育部門高官,並兩次代表徐世昌到山東曲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抗日期間,日本人也想拉攏他,出任「滿洲國教育部長」、「北平市市長」。他堅持不從,保持晚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