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小檔案
國名:
泰王國(Ratcha Anachak Thai)。「Thai」為「自由」之意。
面積:
51.3萬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14倍,與法國相當)。
人口:
6450萬(約為台灣的2.8倍)。全國共有30多個民族。泰族為主要民族,占人口總數40%,其餘為老撾族、華族、馬來族、高棉族,以及苗、瑤、桂、汶、克倫、撣、塞芒、沙蓋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90%以上的民眾信仰上座部佛教(南傳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民眾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首都:
曼谷(Bangkok),人口800萬(約為台北市的3倍),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曼谷捷運
國家元首:
國王蒲美蓬(Bhumibol Adulyadej),拉瑪九世王。1946年繼位,1950年加冕,是當今世界在位最久的君主。
重要節日:
潑水節(傣曆新年,4月13日至15日);水燈節(12月15日);國慶日(現任國王誕辰,12月5日)。
簡況:
位於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3至5月)、雨(6至9月)、涼(10至2月)三季,年均氣溫攝氏27度。時間比台灣晚1小時。
簡史:
公元1238年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羅。16世紀,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先後入侵。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暹羅成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間的緩衝國,因此也是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
19世紀末,拉瑪四世王開始對外開放。五世王借鑑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932年6月,改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1939年更名泰國,後經幾次更改,1949年正式定名泰王國。
政治:
二戰後軍人集團長期把持政權,政府一度更迭頻仍。20世紀1990年代開始,軍人逐漸淡出政壇。2001年,泰愛泰黨在全國大選中勝出,塔信擔任總理,2005年連任。2006年9月發生軍事政變,塔信下台。
曼谷民主紀念碑
2007年舉行大選,人民力量黨獲勝,沙瑪出任總理。2008年9月,沙瑪被判違憲下台,人民力量黨推選頌猜接任總理。12月,憲法法院判決人民力量黨、泰國黨和民主黨賄選罪名成立,予以解散,頌猜下台。12月15日,民主黨領導人阿披實當選總理。
2011年5月,阿披實宣布解散國會下議院,7月舉行全國大選,為泰黨贏得國會下議院過半議席。8月5日,穎拉當選總理,9日新政府成立。2013年12月,穎拉解散國會下議院。2014年2月2日,舉行下議院選舉,因反對派抵制,部分地區投票無法順利舉行。3月21日,憲法法院判決大選無效。
議會:
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上、下兩院制。上議院議員150人,其中76人直選產生,74人遴選產生,任期6年。下議院議員500人,任期4年。最新一屆下議院於2011年8月組成,2013年12月解散。上議院於2008年3月組成。
行政區劃:
全國分中部、南部、東部、北部和東北部五個地區,共有77個府,府下設縣、區、村。曼谷是唯一的府級直轄市。各府「府尹」由內政部任命,但曼谷市長由直選產生。
司法制度:
屬大陸法系,以成文法作為法院判決的主要依據。司法系統由憲法法院、司法法院、行政法院和軍事法院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