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風險遠不止此,臺灣想要換得貿易協定,恐怕還須付出更大經濟代價與社會成本。根據「美國2019年外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中對臺灣貿易狀況的說明,美方認為,除了美豬、美牛問題是雙方貿易談判的阻礙之外,臺灣校園營養午餐禁止轉基因食品、著作權線上侵權、健保制度藥價等問題都有待解決。而這些爭議與美豬、美牛議題一樣,均關乎多個產業群體的權益,甚至普通民眾的身心健康。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發表文章指出,未來美國可能在臺灣關稅偏高且美國具有競爭力的產品上要求臺灣開放市場,比如水果、小麥等農產品,以及車輛、食品及光學製品等。而臺灣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表示,分析川普政府官員訪台,主要在促台讓利、助攻選情,並刺激中國大陸。另據媒體分析,前段時間柯拉克來台談美台產業鏈的合作,臺灣反而要警覺,因為這背後很可能就潛藏兜售軍火和要求台資科技企業赴美設廠等條件。
依據以往的經驗,臺灣與美對話向來沒有主動權,在經貿合作方面更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從台積電近期被迫赴美投資120億美元設廠生產世界最先進的5奈米晶片一事,即可清晰看到美國與臺灣打交道時的鴨霸作風—不僅要臺灣開放市場,還要後者主動拿出全球領先的技術為美所用。因此,在美豬、美牛問題上對美輸誠,並不必然會讓臺灣討到實質利益,反而會讓自己成為美國政商精英群體合謀分食的「盤中餐」。
*作者為北京清華大學博士,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