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乏大戰略指導下的尷尬處境:《撥雲見日》選摘(1)

2017-08-10 05:50

? 人氣

當然,像羅倫佐這般天縱英明的統治者,歷來少見。作為一個現代民主國家,台灣不能寄望於1、2位所謂的聖君賢相,而應該並且有條件組成一個廉能高效的政府,群策群力把台灣帶往一個民主、繁榮、均富的國家之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大戰略超越軍事,涵蓋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心理,乃至環境生態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涉及國家總體生存與發展等各層面。沒有大戰略觀,政府將手忙腳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國家通常所追求的目標,不外乎政治尊嚴、經濟發展與國防安全,3項同時做到最好,但那往往只出現在歷史上少數強國的特定時空,絕大多數的情況是有所取捨;孰先孰後,如何在目標和手段之間求取平衡,考驗執政者的智慧和能力。這就是大戰略的功能之一。

美國總統柯林頓(William J. Clinton)上台時,首要之務是減少赤字,刺激經濟,促進繁榮。因此他在外交上就自由、民主、人權的政治立場上妥協,給予非民主的中國最惠國待遇,卸任時他真的做到赤字歸零。到了小布希(George W. Bush)執政,他把自由民主人權列為首要,猛批中共,雙邊關係鬧得很僵。「911」恐怖攻擊發生後,安全反恐列為優先,美中關係轉緩。因此有北京學者稱,恐怖攻擊基本扭轉了911之前中美關係惡化的趨勢。

再來看台灣。李登輝總統主政初期,開啟辜汪會談,和大陸保持穩定關係。從1995年7月至96年3月發生兩岸飛彈危機後,李登輝對台商在大陸投資改採「戒急用忍」政策,引起工商界對「國家安全和商業利益」如何取得平衡的激辯。各界毀譽參半,評價兩極。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從1997年起台灣經濟成長下滑,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為此發表《正視台灣經濟處境,採取必要對應措施》萬言書,送交新上任總統陳水扁,痛批李登輝12年執政把台灣經濟帶入慘境。又稱鎖國政策。

1993年4月27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取自網路)
1993年4月27日,辜振甫與汪道涵在新加坡舉行第一次「辜汪會談」。(資料照,取自網路)

大戰略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文化、心理乃至環境生態等,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任何片面的觀點和做法均不足取,需要從總體上審時度勢。尊嚴、繁榮和安全,從空間上看,涉及兩岸和區域安全與經貿整合,有輕重緩急;時間上需有中短期規劃,能一以貫之。從陳水扁到馬英九執政,大戰略的優先順序不明,看不出中短期規劃,各部會凡事請示,事後又難以自圓其說,在在說明缺乏大戰略指導下的尷尬處境。

一般而言,各國大戰略實施的路徑和手段,基於不同國情、國力和所處的地緣環境與威脅而互有差異。台灣既處於博弈的大國之間,又在兩岸關係亦敵亦友,國內認同嚴重分歧的交互運作下,情況異常複雜,歷史少有先例。《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僅以事態分析,不做理論探討,盡可能不受政治立場的牽絆,進而闡明台灣為求生存與發展應有的戰略思考與作為。

《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共分3篇,依序是「中國的前景」、「美國的變局」與「台灣的抉擇」。中國崛起勢不可擋,對台灣的影響最為直接,故以首篇開局;美國國力下滑,新任總統帶來變數,但仍主導世界與亞太格局,失察攸關台灣生存發展,繼以中篇;作為中美兩強的戰略前沿,台灣只有看清中美動向,撥雲見日,才能做出正確抉擇,作為結尾。

《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書封照。(時報出版提供)
《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書封照。(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林中斌為前國防部副部長、前陸委會副主委;亓樂義為資深媒體人。本文選自兩人合著之《撥雲見日:破解台美中三方困局》前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