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印度首都新德里的政策制定者,還是經濟中心孟買的商界精英,不管是在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的小鎮,還是在印度南部的「印度矽谷」班加羅爾,「中國」都是茶餘飯後的必談話題。印度人喜歡討論中國,除了對54年前那場中印邊界戰爭耿耿於懷,還有他們對中國經濟奇蹟的羨慕和嫉妒。
然而,中國人可能從來沒有在乎過印度。1962年的中印戰爭在印度家喻戶曉,但在中國大部分老百姓很少了解
甚至沒怎麼聽說過這場戰爭。中國人認為印度是一個貧窮落後和人口眾多的國家,對這個南亞鄰國的印象大概還是停留在網絡上充斥的一些印度遊記和照片,人滿為患的火車、公路上悠閒漫步的印度牛、高樓林立旁邊的貧民窟和不可想像的貧富差距等。
其實不難理解為什麼中國人不在乎印度。這兩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的亞洲國家都是在上世紀40年代末建國,都擁有10億數量級的人口負擔,但是今天的中國幾乎在所有發展指標中都已遠遠領先印度。2015年,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統計,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GDP)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依次是印度的5.25倍和4.94倍;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顯示中國人平均比印度人多活9歲(人口預期壽命:中國 75歲 vs. 印度66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全球識字率列表也指出中國的識字率為96.4%,遠高於印度的72.1%;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中國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貧困人口率比印度低14.6% (中國 7.3% vs. 印度 21.9%)。
但是,如果中國以勝者自居,忽視印度將是大錯特錯。從宏觀層面來講,2015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超過中國0.6個百分點,已經正式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雖然印度的經濟規模仍為中國經濟的五分之一,對全球經濟的貢獻尚不如中國,但是2014年的印度GDP已經達到了中國2004年的水平,將兩國的差距粗略縮短到了10年內。
從長期來看,人口結構優勢將支持印度的經濟成長。與老齡化的中國相反,印度的人口結構仍然非常年輕,65%的印度人在35歲以下,聯合國(UN)推算2025年的印度將比中國多1.1億或47%的年輕人(年齡在15~29歲)。
若印度總理穆迪的「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運動能像中國一樣成功發揮人口優勢,充分激發潛力,中印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小,也會給中國企業特別是製造業提供莫大的機會。根據彭博社(Bloomberg)的報道,2014年印度製造業的人工成本約為中國的26%,這將能幫助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國際競爭力。再者,在印度國民收入還不高的情況下,比起日德等發達國家製造的昂貴的高端產品,老百姓更重視價格,而這些恰恰是中國企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