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疫情所帶來的三大困境顯然會因為疫苗的難以普及,而註定會延續甚久,政府的強力支持在討好選民的民主制度下,也很難想像有提早退場的可能。
第二,由於其他投資標的的缺乏以及長期薪資的凍漲(經濟結構問題),對於房屋的渴望會導致人們判斷持有房屋有意義,加上接近偏執的「有土斯有財」遍佈自我認同、求偶等全面性的社會通念下,房屋的價值將持續隨著房屋價格上漲。
第三,銀行業持續給予不動產較佳的擔保放款比率,此又是來自於政府對於金融機構監管上的要求,以及銀行債權管理上方便所致。
第四,政府並未注意到庶民正在將房貸視為儲蓄而非負債。
綜上,房地產市場將一支獨秀,成為後疫情時代下台灣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之一,並且開始排擠其他行業所需要的資金,最後成為所有人心中理解難度最低但回報最高的標的,套套邏輯式的不停追高房價。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把手上的實業賣掉或縮減,將資金轉移到土地上,並且期待其他人支付租金或者在未來買斷以創造出資本利得,而非努力工作。在後疫情時代,這似乎已經不是理論的推演結果,而是不得不然的模式,並且已經被目前許多商人及投資機構奉行,其他人也不得不跟上這股潮流。
就凱因斯的說法而言,長期而言我們無法永生。然而,停止努力經營、挑戰障礙和鼓勵發明,在歷史上已經證明對經濟有嚴重傷害,而長期的債務過高所導致的可能社會動盪,則往往是戰爭特別是大型戰爭的起點。
黑格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學到任何教訓。而這一次,我們是否有機會做得更好呢?
*作者為銀行法律顧問,倫敦大學/台灣大學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