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見微知著─後疫情時代的投資環境

2020-10-21 05:40

? 人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重創經濟。(示意圖,AP)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重創經濟。(示意圖,AP)

「就長期來看,我們全死了。」——凱因斯,英國經濟學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被稱為新冠肺炎的COVID-19病毒在今年襲擊全球,並且造成了世界各地程度不等的傷亡,然而,如同歷史上的許多災難,最嚴重的結果往往是由人類的後續反應所造成。

其中最嚴重的兩種反應,一種是幾乎中斷全球貿易連結的跨國移動管制,其次則是為了避免前者對於經濟的破壞而被強力貫徹的大印鈔政策,並且以主張「現代貨幣理論」(MMT)的美國為最,後透過美金的全球霸權影響著包含台灣在內的許多經濟體。

現代貨幣理論認為,貨幣跟人民擁有的資產無關,只是政府和人民間的借據,故操控貨幣的政府既然能夠印鈔,當然也能夠持續還債。因此,政府創造貨幣(印鈔)來償還負債是合理的,政府該做的不是恐懼通膨而是努力建設。透過這個理論的解釋,美國得以開動印鈔機,透過直接金融(收購股票和債券)及間接金融方式向全世界以鄰為壑地釋放高達三兆美金的驚人鉅款。

在美國企業與個人得以喘息同時,各國包括台灣央行則成為這筆鉅款的無奈買家,唯一的因應之道則是相應地印製等量本國貨幣以平抑匯差,最終將全世界的債務墊高至和生產力(GDP)相同的程度。

從銀行的角度觀之,債台高築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永遠在於:用處為何?及如何歸還?既然這筆巨債短期無法消化,此二問題則很大程度將主導後疫情時代的世界及台灣經濟狀況。

從用處來看,第一,政府的支持(即紓困措施或者消費券)是一視同仁的,這代表原本應該被正常代謝的不良商家或者公司,得以莫名其妙的豁免於倒閉的命運,這些企業幾乎是一定會在援助退場時開始破產,在缺乏信心的市場上頭給予重創。

第二,政府的支持缺乏彈性(都是金錢),並非提供轉型的誘因或者空間,大量原本可以有機會轉型的企業將停止轉型,蓋其最佳解法應該是盡力支撐,而非想法做出改變,故這導致經濟的成長和科技進步直接斷成兩半,而無力前進。即使是有能力「改變」的科技行業,其改變也並非有相當的原創性在。

從如何歸還來看,這個問題則遠遠嚴重許多:企業及個人仍然需要規劃歸還借款的方式,以及支付利息。為了降低歸還的壓力以及鼓勵投資,霹靂手段即降息即成為了唯一的手段。

以上三個問題的台灣版恐懼總和是,驚人的游資在市場上亂竄,銀行則抱著數量空前的頭寸(卻沒有優質標的),僅剩的去處則是包含房地產、黃金在內的非貨幣形式資產,並導致台灣的房地產狂潮,連最窮困的人們也因為恐懼未來買不起,透過寬鬆的借款政策迅速地為自己買了房子。

當無力承擔債務的人開始承擔債務,並且將價格推升至遠超越價值時,幾乎就是泡沫的起點,尤其以房地產(通常人一生最大投資)為最。然而,這波投資潮以及房價的追高,在前述理論及困境下並不會急速破裂,甚至可能不會破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