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圓明園」160週年: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敘事,以及「修正」國際現狀的擔憂

2020-10-22 15:4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在「火燒圓明園」160週年之際,中國官方媒體再提「百年屈辱」。不過,中國崛起的歷史敘事也被批評者引用、指責中國要改變世界格局,挑戰已有秩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0月18日,中國多家媒體再次報道160年前的英法聯軍放火焚燒圓明園的歷史,並刊出廢墟照片。圓明園遺址公園也在這一天免票對公眾開放,旨在提醒人們莫忘國恥。

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推特上轉發北京官媒《人民日報》並加評論說,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盡藏珍寶,也是一座世界建築博物館,「中國人民在努力建立強大繁榮的國家的時候,要永遠記住160年前的那場浩劫。」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中美關係空前惡化,兩國在南海和台海等熱點地區劍拔弩張,中國在國際間面對巨大壓力,諸多因素令中國媒體報道中的「百年屈辱」歷史敘事更加具有強烈的現實含義。

「百年屈辱」與西化

中國所說的「百年屈辱」是指在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用「船堅炮利」結束了中國作為中央大國的孤立和自信,即從1839年中國同英國因鴉片貿易發生對抗開始,一直到1949年中共宣佈成立新國家結束。

9月19日前後,中國媒體也曾高調紀念中國軍隊70年前入朝參戰,把「抗美援朝」說成「立國之戰」。中國官方媒體還說,朝鮮戰爭才是讓中國人站起來的「第一仗」。

1839年的對抗導致第一次鴉片戰爭,清帝國戰敗後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中國向英國割讓香港,開放同商口岸、賠償,英國獲得治外法權等特權。

不過,中國自由派學者也把鴉片戰爭當做西方文明打破中國傳統保守主義的開始,肯定其進步意義。如歷史學者、前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就不認同西方入侵令中國文化「斷裂」或被西方「殖民化」的說法。

「火燒圓明園」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按照北京歷史教師袁騰飛的解釋,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同西方列強簽訂了一些列條約,而中國沒有履行條約義務是戰爭的起因。他把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解釋成西方重法制和中國講情理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

1988年曾在中國熱播一時的政論片《河殤》把「百年屈辱」歷史描述成兩種文明的衝突,即西方先進的「海洋文明」和中國保守的「黃土文明」。《河殤》被一些評論認為是1989年六四抗議運動的思想準備。1989年「六四」遭到鎮壓後,該政論片被當局定性為「反革命暴亂藍圖」。

「落後挨打」的教訓

「落後就要挨打」作為「百年屈辱」的歷史教訓在中國成了家喻戶曉的標準答案,即由於工業和軍事技術落後,中國遭受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天津和北京等一系列失敗。一戰後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沒能恢復山東權益、產生對國際「公理」失望,加強了這種「強權即公理」的教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