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缺肥皂劇戲碼的矽谷,在這個理應相對沉寂的炎炎8月演出了今年最精彩的戲碼,核心依然是私募估值之王Uber,演員則包含了6月辭去執行長一職的創辦人Travis Kalanick(卡拉尼克),主要風險資本投資人之一的Benchmark Capital,以及以支持卡拉尼克的其他風險資本投資人。
詳細的過程讀者可以自行從大量嗜血的新聞報導中一窺究竟,但簡單來說就是卡拉尼克雖然被逼得辭去執行長職務以及與執行長一職對應的董事席位,但隨即利用去年5月私募輪中投資人給予自己的特殊三席董事提名權利,將自己提名為其中一席董事。同時間不斷有謠言卡拉尼克和支持者正逐步收購早期員工的股份,甚至和孫正義的軟體銀行私下討論進行另一輪私募,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取得足夠的投票權,讓自己王者返還重登執行長大位。
眼看大勢不妙,當初領頭起義逼退卡拉尼克的主要股東Benchmark Capital在8月10日毅然對卡拉尼克提出告訴,罪名是詐欺、瀆職以及違反合約。雖然說風險資本家和創辦人翻臉打內戰並非新鮮事情,但弄到要對簿公堂,而且是這麼高知名度的新創,在歷史上並不常見。如果故事就這樣結束,交給司法處理,那這個炎炎8月大家可能還是可以回去蔚藍海岸曬太陽,等9月回來再來嚼舌根,但另一批以Sherpa Capital為首、支持卡拉尼克的投資人,在隔天立刻高調發表聲明,抨擊Benchmark Capital的行為有害公司、股東以及員工利益,要求他們立刻以大幅折扣出售手中持股,完全退出公司股東行列。
在企業金融理論中,一間公司的經營階層、股東和債權人有著幾個傳統的利益衝突結構。比方說經營階層可能會不當使用公司資源便利自己,例如購買執行長專用灣流噴射飛機,或者高階主管每年一度的大溪地高級度假村研討會,這些與公司營運無關或甚至有害的支出,明顯損害股東和債權人利益,是一明顯衝突。
另一種衝突則是來自於股東和債權人彼此之間,債權人有優先分配公司自由現金流的權利,他們在乎的是利息的準時支付和到期本金的償還,因此希望公司低風險經營,穩住營運現金流。股東則和債權人站在對立面,只有在公司有超乎想像的經營績效時,無法固定配息的股東才有機會享受到超額配息,乃至於因股價上漲造成的資本利得。因此股東往往希望公司投資在高風險、有未來成長性的計畫,好讓他們可以分享到超額利潤(upside)。
這幾個典型的利益衝突,都是上市公司企業治理的重點,或者透過管理階層薪酬設計約束,或者透過債券特殊條款調和,乃至於透過股東大會投票制衡,雖然難以達到事事完美,但每個涉及者的利益角度明顯,制度並不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