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動物園採人工孵化及育雛的褐林鴞「雪寶」,出生至今已滿2個月又14天,進入青少年時期,外形已是常見貓頭鷹的樣貌;而雪寶目前的任務就是每天接受「飛行訓練」,朝著動物園明星之路邁進。
褐林鴞自然孵化不易 動物園首度人工孵化稀有猛禽
雪寶是台北市立動物園第一次以人工孵化方式出生的褐林鴞,根據北市動物園的說明表示,過去園內的褐林鴞夫妻曾經有過產下受精蛋的紀錄,但卻在孵化後期因胚胎不健全或停止發育等因素,母鳥隨即放棄孵化,並且啄食蛋體補充流失的養份。
而在5月時,保育員發現園內的褐林鴞又有產蛋,然而受精蛋並沒有安穩地待在巢中,而是產在戶外活動場的地面上,經檢視後發現蛋殼完好無破損,便立即將受精蛋送往人工孵化室照顧,即使由母鳥「棄蛋」的成功孵化率低,但在在孵化室中,小褐林鴞自己賣力地啄開蛋殼,經30小時候順利破殼而出。
雪寶成長路迢迢 脫胎換骨成猛禽
比起剛出生時全身覆滿雪白色絨毛、園黑大眼睛的可愛形象,已2個多月大的雪寶如今逐漸脫離青澀模樣,不時雄糾糾氣昂昂的站立著,散發猛禽的氣勢。
而園方也積極訓練雪寶,每日早餐後都需例行性的進行半小時的飛行訓練,讓雪寶來回折返飛行,不只精進飛行技能,也是重要的運動,讓雪寶的骨骼和肌肉發展更為健壯。
山林開發棲地漸失 褐林鴞成珍貴猛禽
在台灣,1月底至2月初山區較容易聽見褐林鴞的叫聲,褐林鴞猶如嬰兒哭泣般的淒洌鳴叫,在夜間搭配月色呼應的景象尤為淒美。然而,現在想要在野外撞見褐林鴞的蹤跡卻越來越困難。環境資訊中心與林務局合作的野鳥系列文章指出,由於台灣山區遍地種植高冷蔬菜、溫帶果樹和茶園,加上道路不斷的開發,野生褐林鴞的棲息環境不斷縮小,褐林鴞的數量也隨之下降,其中以中南部的中高海拔地區、中橫一帶的高山農場最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