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起勞資爭議的發生、政府態度趨向曖昧不明,近日全聯傳出員工因加班過勞而過世,更引發民眾對血汗勞動環境的怒吼。同時面臨著物價飛漲、低薪的台灣,勞工似乎看不見未來,對於工作環境如何發展,問題該如何解決,有論者提出不少解方,而綜觀也發現可分成下列兩種說法:
- 加薪:提高社會最低薪階層的基本工資
- 減少過勞:降低工作時數,用更少時間完成工作,意味提高單位生產力提升。
第一種想法,不少人覺得要政府出面提高基本工資,就能解決現在薪資低的狀況,近日勞方團體就主張將現在最低基本工資從22K提到27K。但如果政府真的硬性規定,不少企業會倒,不是大家痛恨的萬惡財團,而是台灣眾多的中小企業。再加上原本可能拿28k的人薪水沒漲,但卻要面臨整個物價飛漲。對於消費者來說,原本一樣的服務卻需要用更高的價格取得。
結果是資方輸,勞方有贏有輸,消費者輸。
第二種想法是降低工作時數,提高生產力。解方是政府加強勞檢,減少加班情形。此政策若得已完全落實,勞工想辦法提高單位生產價值,而提供更佳的服務的商家可藉此提升商品價格,不會像第一種方法的集體加薪所產生店家跟著亂漲,亦即一樣爛的服務還要賣更貴,提升生產力的員工可以取得更好的待遇,而消費者可以是產品付出更高的價格。
結果是資方有贏有輸,勞方贏,消費者贏。
但沒有人想聽真話
然而,目前的社會輿論對於勞動權利提升的渴求,卻聽不下任何反面的論述,例如第一種方法沒有考量到資方的營運,這些大資方不會付不出來,但中小企業主卻有苦難言。其次,也沒有考量到行業特性,如代表零售業競爭力的價格,就是從削減各種成本而來,有人願意買每項產品都貴別人十元的良心企業嗎?就算有也是很少,根本撐不起這些企業的營運。
此外,相對高收入的族群亦不是需要加薪,而是減少過勞,如先前長榮空服員的抗爭就應該是應以增加休息時數為主要訴求,但不少人卻支持其取得更好的薪水,就是訴求的優先順序錯亂。
台灣的勞動環境目前最大問題不是低薪,而是過勞
台灣的物價指數不高,只是大家這幾年仍時常感慨物價變高,習慣於低物價生活的台灣,有哪幾個要求幫勞工加薪的人願意承受更高的物價,現在的狀況雖然不好,但至少是餓不死吃不飽的狀態。但過勞的情況是真的會導致死人,全聯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因此,我們要想辦法的是如何解決這個過勞的情況,當整個社會每個人平均一天的工時都是動輒十小時以上,誰又有時間可以去促進消費,又要如何釋放社會的活力呢?
*作者任職於外資證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