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山的畫風在不同時期的風格各異,相當程度反映出臺灣的時代風格。學畫初期是從畫稿粉本練習,呈現自中國沿海一帶的民間繪畫傳統,雖然技巧成熟,但不免受制於格套而缺乏變化。及至從伊坂旭江習畫,開始加入日本寫生改良的繪畫方式,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日本所謂「南畫」,除以墨韻為主寫意風格之外,也包含謹細工筆設色的繪畫風格,這在他進入川端畫學校與京都堂本畫塾學習之後,應有進一步的訓練及認識。因此回顧日治時期的林玉山畫作,工筆花鳥也是其經營的重點,現典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被登錄為國寶的重彩工筆大作《蓮池》,可說是林玉山這類風格的代表作。
戰後林玉山從事教職,特別是進入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之後,其風格又轉變了,大都以水墨山水為主,表現方式近似嶺南畫派,多半是以寫意方式表現花鳥走獸山水得主題。嶺南畫派為廣東籍畫家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所開創,是民國初年國畫改革的一大系統,這些畫家因具有赴日學畫的經驗,從日本畫中學到折衷東西的繪畫方式,以此來改良中國繪畫。此一風格恰巧與林玉山的學畫經驗頗為相符,因此在轉換上並無太大困難。但也因為如此,過去日本畫系統較為工細的作品,在戰後便不常見到。
這種風格上的變化,在林玉山《獻馬圖》中明顯可見。創作於一九四三年的《獻馬圖》,是二戰期間日本當局要求的「時局色」作品,四曲屏風畫有一棕一白兩匹馬,上頭插著國旗,畫面左方並畫有一位軍人。戰後受二二八事件的影響,林玉山將畫中的日本國旗與軍旗改為中華民國國旗,並藏匿近六十年。一九九九年重新拿出來後,發現屏風右側蛀毀,便加以補繪,補繪處的國旗則還原為日本國旗。此畫深具時代意義,也可發現舊畫以日本畫技法所描繪,而補繪的新畫則以嶺南畫派風格的渴筆繪製,配上寫意的松樹,也可作為林玉山風格變遷對照的實例。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生,本文選自《百年爛漫:漫畫與臺灣美術的相遇》(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