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美國的盟邦希望拜登贏得選舉的理由之一,就是不願在安全和經濟利益兩者之間做痛苦的選擇。瑞特納認為,美國在應處中國挑戰而要爭取盟邦合作時,必須有所犧牲及讓步,這就和川普的作風不同。川普為了分擔防衛支出問題,曾和北約(NATO)及日韓等盟國斤斤計較,造成彼此不愉快。
拜登的兩岸政策是在「戰略模糊」中,尋找美國的利益座標。從拜登過去針對兩岸問題的表態,就可以找到蛛絲馬跡。1979年臺美斷交後,時任參議員的拜登是《臺灣關係法》的催生者之一;但當前參院外委會主席赫姆斯(Jesse Helms)於1999年提出《臺灣安全強化法案》(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希望進一步強化美國對臺軍售時,拜登卻在聽證會中大力反對。依拜登的說法,就因為他在乎臺灣安全,也信守《臺灣關係法》,才會對法案持嚴重保留態度。拜登聲稱:「通過法案非但無法強化臺灣安全,反而像是鬥牛士在牛面前甩弄紅披風,要中國向前衝。」
中共要求官媒對這次美國大選的報導持低調審慎態度,就是希望保留選後對美工作的活動空間。個人預期,選後中美關係會回到「既聯合,又鬥爭」的正常軌道;換言之,與川普執政時期比較,拜登上台後中美關係將趨於緩和,並且較具可預測性。但中共對美新政府的兩岸政策,不會存有「浪漫的憧憬」,就如同孫亞夫日前在襄陽舉辦的一場兩岸學術研討會上致詞時所說:「我們要看到,無論美國政局發生什麼變化、執政黨如何更迭,美國把我們視為最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的思維不會改變、阻撓臺灣與大陸統一的意圖不會改變。」與會學者大都強調要先把自己的事做好。中國人民大學國關學院教授時殷弘雖未參加研討會,但他的看法很有代表性。時殷弘表示,美中關係將因此有局部緩解,但程度相當有限,特別在臺灣議題上,拜登與川普僅會有具體作法上的差異,沒有重大區別。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臺灣有人在這場美國大選中選邊,那是瞎起鬨,政府應不會跟著「押寶」。外交就是廣結善緣,把外交重點工作放在駐在國執政黨身上是理所當然,但不應因此忽略在野黨的存在,因為政黨輪替本來就是民主政治的常態。希望臺灣朝野政黨把國家利益置於首要地位,不要把人家的選舉當成我們內部的「罵本」(mē-pún),互相「唱衰」。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標題為:拜登勝選,因應中美關係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