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我認為憑依著過去在日本監造船/造機、美企半導體(通用器材公司General Instrument)以及中鋼公司建廠等累積30多年的工程經驗,應不難在大陸推展EPC承攬業務,但中國訂了「資質」條件,無論設計、製造、施工都要有資格證書(Certificate),而資格需要業績及審批,這便成了雞與蛋誰先的循迴螺旋,但外籍公司也有突破法門,例如:與有資質的大陸公司合作,以其下包身分切入工作;或干脆找具資質的公司敲章送審,這樣外商有了工作並累積業績,陸商則赚進一筆 Overhead,但也承擔了與其合作者工程凸槌或放管的風險,一方願打、一方願挨,中國稱之謂「上有計策、下有對策」。中國設計院或施工公司也有要求我們合作的時候,那就是要參與歐美等高科技公司的投標,標書應為中英對照,或許多中國在技術上尚未與國際接軌的部分。由於1966~1976共10年的文化大革命動亂,使得2002年那時眾多40~60歲的壯年族教育遭遇破壞,英文能力良好的屈指可數,又在工程技術上例如 *Di-Inch 的估工、估價,或Isometric drawing[4]的建制,均有求於我們。就這樣外商及台商的設計、工程、人才、技術、工廠逐漸為中國吸收成長,並且外、台商也貪圖中國人力、土地、物價的低廉、未來的廣大市場,以及如七通一平[5]、兩免三減半[6]等許多優惠條件,於是外來投資蔚為風潮,可說是中外互惠,各得其利,沒有事後追殺說誰偷了誰的科技或好處這樣的道理。
2005年我離開上海去南方,僑聯(福州)鋼鐵公司預備在閩省興化灣填海造地,
設立600萬噸一貫作業大鋼廠,邀請我擔任建廠委員會主委,以當時中國南部沿海尚無大鋼廠為訴求,一切從立項及規劃做起,由位於北京的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提出可行性研究,中國在2005、2008、2012、2015、2019、2020年(預估量)粗鋼產量--億噸(括號內為占世界%比)如下:3.56(30.4%)、5.12(38.5%)、7.3(46.8%)、8.04(49.6%)、9.86(52.7%)、10以上(51.5%),中國粗鋼產量已超過世界其它國總產量,可見若在2005年開始興建華南沿海大鋼廠,還是不錯的時機,那時福州練市長十分支持該項目,但適逢全球經濟發展呈現強弩之末的形勢,中國正推行宏觀調控政策(Macro-control Policy),較大規模的項目均喊卡,大鋼廠自然過不了國家發改委這一關,我也看出資方的這些南洋華僑野心雖大,格局與心胸卻狹小,不足共謀,僑聯終於無法立項。直到2011年寶鋼在廣東湛江市(近雷州半島南端東瀕南海)成立寶鋼湛江鋼鐵公司,年產能將達900萬噸,而這一帶還有高雄的中鋼(產能可達1000萬噸)、越南的台塑河靜(產能700萬噸)等三大鋼廠,競爭獲利著實不易,中國如及早將部分投入鋼鐵的錢力轉投IC或被動元件,如今應更划得來罷!福州的發展與市容較不足道,猶比不過閩南的廈門,2006年我北赴天津,應台灣華夏租賃與德航空貨(Lufthansa Cargo)合資的天津華宇航空貨運站(TAT Air Cargo Terminal)公司請我擔任總經理負責建廠工程,在天津待到2012年春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