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有許多川粉,尤其是不少本地媒體,儘管他已經輸了選舉,仍認為選舉結果是肇因於民主黨陣營及其支持者在選舉中舞弊,因此川普(Donald Trump)可以透過打官司,逆轉局勢。
對大多數自認有進步思想的臺灣人來說,川普對女性、同性戀、穆斯林、少數族裔、移民的歧視,就應該遭到譴責;對深受氣候變遷所苦的臺灣人而言,川普不相信全球暖化的證據,也不該被認同;對相信專家、願意保持社交距離及戴口罩以預防COVID-19的臺灣民眾來說,川普不接受公衛專家的建議、將戴口罩變成是政治操作、導致二十五萬美國人死亡的不負責任態度,也應受到譴責。
然而,臺灣人這些進步價值原來是如此廉價,只要川普將COVID-19說成是中國病毒(China Virus)、功夫病毒(Kung Flu)、及熊貓病毒(Panda Flu),或是美國出售會讓臺灣政府預算難以承擔的軍備及武器,甚至是讓吃不起本土豬肉的臺灣人可以有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吃,我們就可以瘋狂地支持一個沒有中心思想的偽政治人物。
不過,個人有一項比較不太受到注意的觀察,就是臺灣人是否擔心拜登(Joe Biden)當選後,兩岸將會是四十年來首次對美國總統採取相同的中文譯名。還記得上世紀八○年代簽署八一七公報、但也提出對臺灣六項保證的雷根(Ronald Reagan)嗎?他在中國大陸被稱為里根,香港則是使用列根,大概當地人沒有國語中劣根性的說法。
接下來賣給臺灣F-16的老布希(George Bush)總統,對岸譯為布什,說廣東話的香港人則是稱它為布殊,此譯名有布料相當特殊之意,境界顯然高過列根。九○年代中期臺海危機時,派兩艘航空母艦來臺的柯林頓(Bill Clinton),在大陸及香港都被稱為克林頓。本世紀初的小布希(George W. Bush)在中國大陸還是被稱為布什,我們當然不會感到意外。
歐巴馬(Barack Obama)這位美國史上第一位非洲裔的總統,在中國大陸被成為奧巴馬。如果用英文的發音來看,臺灣的譯名比較接近原音,而大陸的翻譯則是有些失準。最後,在臺灣有很多鐵粉的川普,對岸稱他為特朗普,有些接近德文的發音。我們只要聽到有媒體人使用後者,就表示他可能是上對岸的節目太多次了,已經習慣使用他們的譯名。
如果拜登當選上任後,這位美國的領導人在中國大陸、臺灣、甚至是香港過去四十年來首次有共同的譯名。在臺灣與大陸有許多不同譯名的情況下,許多臺灣人會認爲這是兩地並非同一國家的一個檢驗標準。對部分支持臺灣獨立的人士來說,當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都對未來美國總統採用相同譯名時,似乎就少了那種臺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感覺,或許這是為何許多臺灣人不希望拜登當選總統的原因吧!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