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不到錢也要拚!這群台商做出MIT衛星

2017-09-02 22:00

? 人氣

當世界級企業探索太空商機,台灣的「太空尖兵」等於拿到一張價值上兆美元的入場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製造「眼睛」的微像
設計產品只花美國1/5人力

他們把台灣衛星送上太空,靠兩項本事:一是拚毅力,二是求完美。

讓福衛5號擁有「千里眼」的幕後功臣,是微像科技。微像董事長王文良早年在美國矽谷創業,10年前為參與印度「登月計畫」,回台成立微像,印度現在探測月球的衛星,就是用他們的影像感測器。

影像感測器分兩種,一種是CCD(感光耦合元件),另外一種是COMS(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傳統衛星大多用CCD,因影像雜訊較少,但該產品一來是國家管制品,買不到,二來台灣也沒能力自製,因此太空中心轉個念頭,改找專做CMOS感測器的微像。

「傳統衛星用的感測器,設計複雜,美國要花動用100人以上的團隊開發,但用CMOS感測器,我們靠20人就可以辦到!」王文良說。

可是,太空中心給他們出道大難題,要把印度衛星用的、不過如鳳梨酥大小的晶片,放大5到6倍。晶圓廠能夠做出的最大單晶片,只有約3公分,但太空中心要的,是長達12公分的單晶片,做出來,等於破世界紀錄。

「我聽到他們的要求,第1個念頭就是,不可能!」微像工程部經理林琦斌說,這不是只要把小晶片拼起來,晶片與晶片間幾乎不可有任何空隙,否則晶片就不能用。他們為此差點拒絕太空中心的要求,退出計畫。

但王文良還是咬牙接下「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解決的辦法,就是「做苦工」。王文良表示,本來1片8吋晶圓,可以切出一到兩百顆小晶片,但當晶片放大後,只能切出5顆。他們便從25片晶圓,花了上千萬元,從上百顆超大的晶片裡,每顆篩檢,找出一顆幾乎沒有縫隙、符合標準的晶片,放到衛星上。

「這比做100萬顆小晶片還難!」王文良苦笑說。量產的消費電子晶片,做出來八、九成以上都能用,但能上太空的晶片,卻要把99%以上的晶片都丟掉,只為挑出1顆來用。

幫助「記憶」的鑫豪
門外漢咬牙接單,天天做到半夜12點

另一位「苦主」是鑫豪科技。鑫豪開發的是福衛5號的「記憶體控制」和「影像儲存」,就像是裝在衛星的「記憶卡」,將拍下的畫面存起來,並且加密,再傳回地球。

可是,鑫豪從沒接觸過太空產業。兩位創辦人,研發部協理劉錫鑫和董事長邱俊豪,曾是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同事,創業後,公司曾接過國防相關設計專案,如大型無人機的影像儲存等,但國防和太空又是不同領域,他們得要從零學起。

在鑫豪董事會中,有股東建議不要接,因為太空產業回收期長,不容易賺到錢。邱俊豪卻堅持,他對股東說,「事情要挑難的做,才有價值,否則簡單的中國廠商都會做了!」說服多次,總算使股東點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