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不到錢也要拚!這群台商做出MIT衛星

2017-09-02 22:00

? 人氣

台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福衛五號」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從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升空。(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第一顆自主研發的遙測衛星「福衛五號」在台灣時間25日凌晨從美國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升空。(資料照,美聯社)

凌晨2點50分,新竹科學園區漆黑靜寂,但國家太空中心大樓卻燈火通明。大廳擠滿上百位學者、科學家和企業高層,儘管熬夜,但他們難掩興奮神情,守在大螢幕前,等待遠在美國加州的火箭升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五、四、三、二、一!」

他們跟著塔台倒數計時。數到「1」時,火箭發出巨大聲響,筆直沖入雲霄,他們看著第1節火箭脫離,第2節火箭點火、熄火,到第676秒,火箭外殼脫落,搭載太陽能板、猶如長一對翅膀的金色衛星,彈進漆黑的宇宙裡。

「福衛5號衛星成功進入軌道!」歡呼聲此起彼落,有人吶喊,有人流淚,有人緊緊相擁。不少是年逾半百、講究理性的台灣科學家,這一刻,全都變成第1次仰望星空的小孩。

因為現在,他們能驕傲的指著星空,「瞧,那顆星星我做的!」

福衛5號是台灣第1顆自製的衛星,距離地球720公里,可以看見地面只有2公尺的物品,它如同「台灣的眼睛」,可找出台灣哪條河川受到污染,可協助搜尋失蹤的船隻。

福衛5號誕生前,台灣所有衛星都是向國外買來,衛星影像的儲存、加密和解碼,都要靠國外,1年得花上新台幣上千萬元租用海外衛星接收站;但福衛5號成功運轉後,不必再向他人伸手。

太空熱!馬斯克、孫正義都投資
台灣花7年自製衛星,搶到入場券

不過,自製衛星這是條崎嶇路,他們一走就花了7年。「沒有人教,沒有論文可以參考,也沒有相關專利,」太空研究中心前主任張桂祥指出。「沒錢、沒人,沒經驗」,但他們仍拚了命,做出台灣第1顆自製的衛星。

為了它,全台產、官、學大集結。除太空中心外,還包括國家實驗研究院旗下儀器科技研究中心、晶片中心,學界包括成大、交大、清大和中央大學等教授群,還有約十幾家台廠參與。

這群台廠來自五湖四海,有些做無人機,有些是半導體業,有些根本沒做過航太零件,一切從零開始。但若沒有這群手握國際級技術的企業,福衛5號不可能上太空執行任務。

他們抓住「太空時代」的新機會:高盛今年4月出具研究報告,指出因太空梭與衛星建造成本降低,太空投資大幅成長,2015年投資太空領域的公司就超過50家,金額約1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60億元),是過去15年的總和。報告認為,未來20年,太空產業將成長至上兆美元的規模。

太空產業早已成為全球顯學,這次搭載福衛5號上太空的火箭,由美國SpaceX公司製造,它正是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所創立;軟銀創辦人孫正義今年也斥資10億美元,投資美國衛星網路公司,用作建造低成本衛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