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點值得注意:北韓確實是鶴立雞群。北韓不是民主國家;在任何層面上都不是美國的盟友;北韓與世隔絶;儘管經常放大話,但北韓根本上還是一個虛弱、衰退的政權。
那麼,美國和北韓能不能作為有核「對手」共處呢?
許多人或許會說,冷戰期間,核威懾幫助實現了世界和平,當時的美國和蘇聯都有全盤消滅對方好幾次的能力。
威懾演變成了一個複雜的理論和實踐,莫斯科和華盛頓在許多層面上有「共同語言」。但是,很難看到華盛頓和平壤之間能達成那類共識。
當然了,曾幾何時,這一切好像只是理論:平壤在研發核武、測試飛彈,但是進展很慢,打擊美國大陸可能還要好幾十年呢。
現在一看,那一刻正在快速逼近。當時的目標是制止、遏制北韓的核計劃,也就是說,爭取讓北韓放棄自己的核野心。
這個希望成了幻想。這一刻,我們必須記住的有哪幾點呢?
- 作秀還是危機?
平壤得進展很顯著、很令人擔憂,但她還沒有完全達到目的。
美國資深戰略分析師考德斯曼(Tony Cordesman)就曾說過,試射、試爆和投入實戰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至於平壤會不會用核彈打擊美國,考德斯曼直言不諱:發射未經證實的飛彈、攜帶未經證實的彈頭,使用準確率和可靠性未經證實的重返大氣層運載工具去打擊核武大國,是「從愚蠢走向瘋狂」。
- 中國影響?
川普一直在向北京施壓,試圖讓中國去說服平壤。結果好壞參半。中國支持聯合國推出的更加嚴厲的制裁措施,但是對美國推出的影響到中國個人和企業的雙邊制裁措施表示憤怒。
中國壓力是制約平壤的槓桿之一,但是不應過分誇大中國影響。
歸根結底,中國不希望看到平壤政權垮台引發難民大潮。因此,中國的態度永遠都將是矛盾的:和美國的擔憂相同,但是只在一定程度上。
- 地區問題?
很容易把半島問題看作兩個善變的國家領導人之間的交鋒:川普和金正恩,但事實要複雜得多:有韓國因素、日本因素,以及韓國和日本與美國、中國的關係。
還有更為廣泛的戰略考慮。北韓的威脅越來越大,可能刺激地區軍備競賽。(薩德)飛彈防禦體系已經導致韓國和中國關係緊張。同時,俄國肯定也在密切關注地區的軍力變化。
- 多管齊下?
如果北韓繼續一意孤行,那麼,國際社會需要考慮新的威懾和制約政策。但是這必須是那種不會讓事態進一步惡化的政策。
此類政策當中的一部分我們已經提到了:中國可以接受的針對北韓更加嚴厲的制裁;在該地區的美國盟國部署更加先進的防禦性、武器包括飛彈防禦體系;明確表示出美國的決心,如果需要的話,美國也要把核保護傘用來保護亞洲盟友,和歐洲以及北約盟友一樣的待遇。
但是這些措施當中有不少只會讓北韓感覺受到了更大的威脅。所以,還需要考慮另外一個層面……
- 明確的外交路徑
川普政權的外交政策口碑不是太好。看一下他對伊朗核協議的反對,想像一下,如果和平壤簽署了類似的協議。雖然這個提議可能並不現實,但道理是一樣的:局面嚴重惡化時,能夠放緩、推遲北韓核計劃的協議或許要好過完全沒有協議。
前美國外交官已經提醒,過去和平壤政權的一些洽談、協議經常被放棄。確實,1990年代凍結北韓核計劃的協議最終崩潰了;2000年凍結北韓遠距離彈道飛彈計劃的協議最後也崩潰了。
但是,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過往記錄顯示,這些協議最後不了了之了,既是北韓的所為,也是美國的所為。
許多分析人士說,平壤政權並不像表面看來那麼瘋狂,其行為背後是有邏輯的;平壤確實也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半島和平協議;經濟發展;美國承諾永不發動(北韓的)政權更迭;
這都可能是未來外交洽談的籌碼。
北韓問題一如既往,沒有太多好的選擇。目標要是,盡力避免最糟糕的結果,傾向壞處最小的選擇。外交、強制、制裁、威懾都能起作用。
問題是,美國是不是經受得住考驗?北韓是不是真心準備還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