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中國的地方尋找中國:《從漢城到燕京》選摘(1)

2017-09-16 05:10

? 人氣

不僅如此,初入境清國時,姜浩溥甚至不願意見上女真人一眼,並拒絕食用源自清國的食物。朝鮮使節團時常在沿路搭起火架,就地取材,做成簡易的餐點。姜浩溥自稱,在看過女真人的容貌之後,一股噁心想吐的感覺盤旋心頭,傍晚用餐時,發現烹飪使用的豬肉,雖然是隨行的朝鮮人調理,但來源是當地買來的豬肉,是「胡人之物」,於是嫌其汙穢而不願意食用。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姜浩溥的感受曾是朝鮮使者的普遍反應,他們驚愕於中華國的子民不思念明朝,甘心臣服女真人、蒙古人。諷刺的是,這群以明朝子民自居的朝鮮人,如今卻同樣得拜倒在大清朝廷之下,行禮如儀。姜浩溥走進紫禁城的太和殿時,清楚記得此處在明代名為皇極殿,是明朝天子接見臣子之處。當他跪倒在地,低身匍匐,心裡感慨的是:「胡酋儼然坐其上已可憤慨,況我輩以皇明遺民,平日讀經傳、講義理,其自視與視彼也何如?而今迺甘心拜稽於下,俯昂今古,無地灑涕。」顯而易見的是,姜浩溥以明朝子民自居,並對於朝見雍正皇帝(一六七八-一七三五)感到羞愧不堪。抱著這種念頭的人不止姜浩溥,一七三二年,韓德厚(一六八○-?)向皇帝行大禮時,不免感慨「以我衣冠禮容,屈膝於犬羊之庭,追念皇明盛時,感憤之懷,自難抑也。」[8]身著大明衣冠,撲倒在女真人的宮闕下,想必極不是滋味。

 20170907-紫禁城的太和殿,在明代名為皇極殿,是明朝天子接見臣子之處。(秀威資訊提供)
紫禁城的太和殿,在明代名為皇極殿,是明朝天子接見臣子之處。(秀威資訊提供)

走進朝鮮使節的內心,就能稍微理解枯樹枝葉繁茂的意象,對他們而言別具深意,同時多少也能透析他們的言談與舉止,追問其動機與用心。李㴭對武烈祠的描述看似隨筆帶過,在我看來其實是有意識的行為,與此類似的例子甚多。同樣在朝鮮境內,前往北京的貢道上,路旁有一座小館,李德懋記得此處是明朝使者來朝鮮的必經之地,朝鮮、明朝的官員在此賦詩唱和。館旁一棵長約一丈的松樹,下可容二十餘人依地而坐。令李德懋遺憾的是,越來越少人認識這株松樹,在明朝滅亡以後,「無人識此松」。

清國派往朝鮮的使節,可能早已遺忘松樹的典故,朝鮮卻拼命想銘刻腦中。他們在中國境內移動時,多方注意各種與明朝有關的遺物,可能是一塊匾額,一座碑銘,一列牌坊。尤其遼東一帶是明清鼎革交火的熱戰區,朝鮮使者是唯一憑弔古戰場的遊人,藉此尋覓明朝的蹤跡。李宜顯曾巡禮山海關外松山、杏山等處,他在附近找到一塊明代立的碑文,是萬曆皇帝為嘉獎遼東官員王盛宗、王平父子而立。他發現碑文中有二字遭到挖空,按上下文判斷,被去除的字應是「奴酋」二字。朝鮮使者或許是少數注意這塊碑銘的路人,也是發現明朝的用語遭到時代擠壓,漸漸消失的見證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