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謝家華多年的歌手Jewel說,她8月曾去猶他州帕克市謝家華的家探望他,但沒幾天就忍不住離開,回家後她寄了一封信給謝家華,直言他「精神不健康」,每天只被領他薪水的人唯唯諾諾簇擁著,「你身邊的人不是無知,就是樂意讓你自殺的共犯」。她還告訴謝家華:「如果大家看到你如何生活,他們不會把你視為有遠見的經營者,只會把你當成癮君子」。
謝家華另一名好友Zubin Damania感嘆:「謝家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和快樂,但他自己卻心靈空虛。獨處讓他難受。」Damania是在1999年認識Tony,那一年他從剛認識的女友Jennifer Lin處認識到Tony,Jennifer與Tony是在哈佛大學的同學,當時Tony尚未成名及有錢,Jennifer已成為Damania太太,為放射科醫生。
我是於2008年,在拉斯維加斯與Tony及他父親謝傳剛Richard有數面之緣,我當時的感覺是優秀的Richard,將自己的成就是放在兒子的「成功」上,Richard有如一位導師、舵手、總管大臣,Tony則是檯面上的CEO。
類似的故事在美國的華人社會常可見到,父母從台灣的人生勝利組出生,到了美國自然期望將這人生勝利組的頭銜繼續交給子女,尤其在北加州的灣區,有著名的史丹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還有全美國最頂尖的學區。在美國,學區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大學申請。
從好的學區出來的孩子,勢必理所當然地進了就近的加州柏克萊大學和史丹佛大學,要不就是進了東岸的常春藤聯盟。這些名校畢業之後,他們又順理成章回到了灣區的矽谷,進了世界著名的Google、Apple和Facebook等工作。
許多華人父母依照這軌跡來培養子女,但十多年來,從矽谷最南端的聖荷西到舊金山工作所搭乘「加鐵」(Caltrain)的通勤火車,這條軌道卻成為自殺走廊之稱的「死亡之軌」,在這裡自殺的很多是青少年。
根據著名的《大西洋》月刊的報導,矽谷發源地的帕羅奧圖學區孩子的自殺率是全國平均值的四~五倍。青少年的自殺似乎有串連效應,同一個頂尖高中的學生悄悄站在平交道等待,當火車以時速80公里接近的時候,他們突然衝到火車前面結束自己的一切。
專家發現青少年自殺的分佈呈現U字型曲線。也就是最貧窮和最富有家庭的孩子自殺率最高。富有家庭孩子面對非常獨特的壓力——那就是滿足父母對於成功的期望。
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成功是父母認定的價值,還是孩子自己應該去找尋的價值?孩子追求的應該是成就還是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