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糖是不是毒?李遠哲說錯了嗎?

2021-01-07 06:50

? 人氣

食物加糖,完全不符生物學。糖的最佳消耗為零

我們需要多少糖?Aseem Malhotra博士說,為了健康的目的,糖的最佳消耗為零。在食物裡添加的糖這件事,完全沒有生物學上的要求,因此,糖不是任何定義的「營養素」。它的果糖成分(蔗糖是50%的葡萄糖和50%的果糖),符合四個標準:毒性,不可避免性,濫用的可能性,以及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不過,要逃出糖的魔掌,幾乎難上加難。糖既是毒,食用「量」才是致病的關鍵。科學家就應該告訴大家吃多少糖才會出事,四年前,我就引述過,世衛組織建議糖攝入量的最大限量每日不超過卡路里的3%(約三茶匙)。然而,平均的英國和美國公民糖的消費量至少是這一數量的四到七倍。當人們承認消費者幾乎不可能避免糖時,這也許並不奇怪,因為它是如此普遍存在食物環境中,大部分是「隱藏的」。在美國,幾乎一半的糖攝取來自「通常不會加入糖」的食物,例如番茄醬,沙拉醬和麵包。三分之一的糖消耗來自含糖飲料,六分之一的糖消耗才是來自人們通常認為是垃圾,如巧克力,餅乾和霜淇淋。可見,不想吃到糖,比登天還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糖的「殺傷力」罄竹難書

台灣「反萊豬」陣營,一直追問,民進黨卻不願意鬆口在萊豬相關食品立下明顯標籤以警告消費者 ; 但在美國及世界多數國家,食品標籤上也都沒有糖的任何參考飲食攝入量;在歐洲,確有警告標籤存在,但不區分兒童和成人。一罐普通可樂包含9茶匙的加糖,這是美國農業部對8歲兒童建議的2009年上限攝入糖量的三倍。英國指南則將每日糖量標籤將這9茶匙的糖描述為指南每日量的39%。在這種虛假保證的基礎上,父母相信孩子每天喝兩個半罐是安全的。

食品工業常常認為,公眾在選擇食物時應該有「個人責任」,這使得他們自己在肥胖流行病中的責任歸咎於消費者。就像台灣執政黨說的,吃不吃萊豬,只是給消費者多一項選擇。但事實是,公眾缺乏知識,因為食品標籤混淆,而公眾也根本缺乏選擇,因為糖已經被加入到大約80%的加工食品,萊豬混入庶民外食之中,也到了無法分辨、無法抗拒的地步,已經不是想當然耳了。

可口可樂(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官網)
一罐普通可樂包含9茶匙的加糖,這是美國農業部對8歲兒童建議的2009年上限攝入糖量的三倍。(圖片來源:可口可樂官網)

兒童每週少喝1份含糖飲料就能改善心臟健康

《美國臨床營養學報》(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指出,糖的食用對心臟病以及血壓和血脂的風險因素有直接影響 —— 無論一個人的體重增加與否。 這是紐西蘭研究人員進行一項綜合分析的結果,該分析包括了從 1965 年至 2013 年的近 50 項研究。《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一項研究也指出,經常喝含糖飲料會增加患II型糖尿病的風險,即使對本身苗條的人也是如此。研究認為,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入可能會減少英國糖尿病患者數量。但其他一些專家警告說,超重可能在疾病發病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