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規劃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中設置國際醫療專區,吸引外國人士來台進行國際醫療。不過,民間團體擔憂,設置醫療專區將使台灣健保制度受到衝擊,讓醫療商品化,影響國人受醫權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強調,設置醫療專區「不是有沒有能力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做的問題」。
滕西華受訪表示,政府一直說自經區設醫療專區不會用到健保資源,問題是健保資源不只有錢,還包括醫院的設備及人力,醫療專區設立後,若採「前店、後廠」方式,也就是必要時,病患可以到境內35家支援醫院進行檢查、手術,這不會對國內健保資源造成瓜分?影響到健保民眾就醫嗎?
不過,對此國發會產業發展處處長詹方冠則指出,民間醫療改革團體顯然誤解了政府對醫療專區規劃的內涵,所謂的「前店、後廠」是智慧物流的運作方式,不能套用在醫療專區中;醫療專區就是純粹在區內進行國際醫療,不會把病人送到國內35家支援醫院去開刀,因此不會影響健保民眾就醫權益。
滕西華批評,醫療專區雖然規定本國醫師支援專區時數有一定規定,但限制是每週20小時,等同50%的時間可以兼職,不僅影響健保醫師人力,且這些人力勢必流入利潤較高的醫療部門,未來將衝擊國內醫療機構的醫療人力分布,特別是公立基層醫療與五大核心專科醫師的人力。
醫療專區的營利性質,也是民間醫改團體存有疑慮之處。滕西華說,營利醫院會進行效率經濟分析,因此死亡率會較高,而且根據研究顯示,能在營利醫院獲利的也只有少數醫生,大部分利潤還是分配到管理者身上,其他醫護人員並不見得能拿到比較多的錢。
對於官方強調醫療專區主攻選擇性醫療,不會衝擊國人醫療資源。滕西華指出,政府將移植手術也放進國際醫療項目中,但國際上很少在國際醫療中把移植手術列入,因為移植手術牽涉嚴重的醫學倫理的議題,還有術後照顧的問題。她強調,要不要做國際醫療不是醫療能力的問題,而是要不要做的問題。
滕西華表示,如果決定要在區內做全自費的國際醫療,做營利型的醫院,未來的損失是台灣賠不起的,因為醫療將淪為商品化、階級化,其結果會加速醫療服務體系間設備的軍備競賽,也將加速醫療費用上漲,民眾醫療自費的增加,病人被迫需要借錢就醫或因病而陷入貧窮,沒錢的人將更看不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