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垣殘壁後的華光歲月。杜兆倫攝)
華光社區在2013年遭到拆除,原址現在已經夷為一片平地,不過依然有人將華光社區在當地的記憶保存下來,策劃一場「金磚上的仿聲鳥」展覽,透過不同的視角呈現,希望讓外界的人能重新認識華光社區。
華光社區為了配合政府發展「四大金磚」計畫,打造「台北六本木」,因而下令強制拆遷,並且控告部分居民侵佔國有地,索討居民不當得利的賠款。社區在2013年全數拆除完畢。
策展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所研究生曾馨霈,因為舞者蕭紫菡在華光社區的一場表演,才開始關心華光的議題。曾馨霈:「有些事情其實很容易就跟我們擦肩而過,那是不是有機會再重新認識他?」於是,她和幾位曾經關心華光社區的行動者,策劃「金磚上的仿聲鳥」,透過這些行動者的角度,呈現華光社區的另外一種樣貌。
仿聲鳥,是嘲鶇的俗名,生活在西半球,牠的外形並不特殊,但特色是擅於模仿,能將聽過的聲音,化成自己的歌聲,常棲息於高處鳴囀,保衛自己的領域,在夜晚也能高聲鳴叫。
曾馨霈說:「這些行動者、藝術家,都像仿聲鳥,了解、關心這個議題,就將議題融入自己聲音的一部分,在對外發聲。」參展的行動者,以不同的作品形式,表現自己眼中的華光,和對華光的想法。
走進展場,範圍並不大,是視線所能及的範圍,而在這個空間裡,匯集6名行動者和藝術家,他們都曾經參與華光社區歷史的一部份。
牆上掛著一幅幅攝影作品,相片的背後是從華光社區廢墟中撿回的一片鐵皮,相片被紊亂的鋼絲纏掛著,表現斷垣殘壁的視覺,以及居民和社區之間的關係。攝影集是蕭紫菡和沈君翰合作的作品,蕭紫菡的舞團去年走出劇場,在尚未完全拆除的華光社區裡表演舞蹈,串起男女雙人舞,訴說迫遷者的故事。沈君翰在展出前回到社區,撿回一些當地剩下的東西,將這些攝影作品以新的方式呈現。
除了相片,也有學生將參與華光社區拆遷過程,和拆遷結束之後,透過口述訪談所記錄的影像作品。
曾馨霈表示,策展的目的是希望能讓以前不了解的人,能夠走近華光的議題,她說:「深入去了解這片地方,會發現它的歷史感、美麗,關於人情、老樹和建築。」她希望觀眾觀展後,能不要太快遺忘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