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常態性兵棋推演是政府施政風險溝通的成功關鍵

2021-01-18 06:00

? 人氣

近期衛福部及農委會在防疫疫調及萊豬管理相關的記者會上引發爭議,作者呼籲政府藉常態性兵棋推演改善風險溝通,可降低或消彌「恐慌性災情調查、雜亂式資訊發布、嚇阻式風險溝通、風向式應變處置等」情形輪番亂政。(資料照,盧逸峰攝)

近期衛福部及農委會在防疫疫調及萊豬管理相關的記者會上引發爭議,作者呼籲政府藉常態性兵棋推演改善風險溝通,可降低或消彌「恐慌性災情調查、雜亂式資訊發布、嚇阻式風險溝通、風向式應變處置等」情形輪番亂政。(資料照,盧逸峰攝)

近期衛福部及農委會於防疫疫調及萊豬管理相關的記者會,頻頻引發「防疫破口、雙重標準、標示混淆或食安危機等」爭議,其中除有政策與管理問題外,也存在輕忽推行前有無詳盡實施「沙盤推演」問題,導致說明後愈加混亂,變得說不明、理更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就上述爭議的風險管理與災害管理言,風險溝通(Risk Communication)之實務形式係藉定期「辦理記者會」或「發布新聞稿」等多種方式,說明狀況發展與政府因應整備政策過程。基本上,風險溝通不強迫要求對方認同己方所認知的風險,而是對等交換和分享彼此有關風險的資訊,其目的是增進理解、建立信任、鼓勵正確的態度和行為。

現行的各個部會無不重視風險溝通者,例如衛福部疾病管制署109年訂頒:「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應變計畫」,其中應變九項主要策略便包括防疫醫學專業外的風險溝通,尤其近乎每日召開記者會與發布新聞稿;農委會也於部會網站首頁明顯位置設置:「美豬美牛進口議題專區」及首長們身先士卒的親自說明,甚至運用上外傳的網軍進行所謂的宣傳工作。弔詭的是,現實的情況就是溝通無效,風險依在。

筆者建議政府執行風險溝通前,應檢視是否能做到成功溝通的重點關鍵:「一、採納意見的雙向溝通:避免出現單向式發佈、自己與自己對話或一言堂等做白工溝通。二、體恤對方的誠意溝通:先期反向思考必然出現和可能衍生的分歧,並針對分歧點具體正面備答。三、狀況提升時加強溝通:如疫情等級發生第二級社區出現境外移入確診病例、第一級出現社區傳播或市面驗出無標示萊劑等情形時,增加溝通密度與深度。四、坦承錯誤立即調整:消除溝通心結與障礙的具體誠意展現做法。五、問題解除前持續溝通:狀況全程主動監控、即時回應及澄清。」以上若有政府執行不到位之處,應坦誠以對。

筆者認為風險溝通的基礎在於狀況事實的對等充分交換,不應發生風險溝通重大瑕疵:如「資訊查證不確實、資訊公布不即時、狀況應變不即時、狀況應變不達標、發言前後不一致及懲處標準不一致等」;甚至出現「溝通障礙四不說法」:不能說(避免恐慌、個人隱私)、不清楚(查證中,或許未來清楚)、不知道(瞭解中,未來未必知道)、不回應(迴避自曝其短)。以上皆是災害應變的破口,是造成社會恐慌的根源,更是沒有「風險溝通兵棋推演」的必然現象。

因應所應變狀況的長期存在現象,建議政府:一、持續進行風險溝通前,必須執行「常態性風險溝通兵棋推演」,以確認施政重點與推行步調一致,避免肇生管理跟不上立法、溝通者準備不周或率性而為等情形。二、每次推演時皆能重視參與推演成員之專業意見,避免對內發生後者推翻前者發言、對外溝通時出現嚇阻式語言,或者超越自身能力與專業的回應,甚至做出一錯再錯的決策。三、「常態性」兵棋推演無須拘束於形式,惟溝通內容全面性、實施可行性、溝通誠意與公開透明等仍須符合成功溝通的重點關鍵。

呼籲政府藉常態性兵棋推演改善風險溝通,可降低或消彌「恐慌性災情調查、雜亂式資訊發布、嚇阻式風險溝通、風向式應變處置等」情形輪番亂政,施政必然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

*作者為台灣防災教育訓練學會監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