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兩個經濟體一年前簽署了貿易協議,這被視為美國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公開挑戰。該協議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雙邊貿易關係,而中國承諾的大幅採購仍然遠遠落後。
美國和中國2020年1月15日在華盛頓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叫停了一場愈演愈烈的貿易戰。根據協議,華盛頓同意部分削減加增的關稅,換取中國兩年內在2017年的貿易水平上對美國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增加2000億美元。該協議還要求中國減少貿易壁壘。
在協議達成的一年後,外界對協議是否成功看法不一。能夠確定的是,中國沒有達到預期採購目標,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只增不減。
一些分析認為,從積極的角度來看,川普政府改變了人們在經濟領域對中國的看法,使企業重新考慮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夏威夷東西中心資深研究員饒義(Denny Roy)告訴美國之音:「川普政府將爭取建立更加公平的雙邊貿易和投資關係作為美國的優先政策議題,並將美國民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這個問題上。」
饒義也表示,「川普政府過分糾結於貿易逆差問題,允許中國人做出購買更多美國產品的含糊承諾,而不是繼續敦促中國進行結構性改革」。
購買不達標
根據川普政府促成的協議,中國同意在去年年底前購買約159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但彼得森國家經濟研究所的報告指出,截至去年11月,中國的實際採購額約為820億美元,約為目標的52%。
相對於對製造業和能源產品的進口,中國在增加農產品進口方面好一些。據上述報告,中國在農產品方面達到了目標的67%,在製造業方面達到了52%,能源方面只達到了31%。
在被問及北京執行該協議的情況時,中國海關總署發言人李魁文周四引用數據稱,中國對美國產品進口增長,特別是大豆、豬肉和棉花。
一些經濟學家將這一缺口部分歸因於新冠病毒,疫情削弱了中國國內對外國商品的需求,降低了進口能源產品的價格。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經濟問題專家杜大偉(David Dollar)從一開始就認為中國無法完成採購目標。
他告訴美國之音:「第一階段協議的核心是中國同意從美國進口更多的產品,這種政府與政府之間的協議不是貿易的方式,結果是失敗的。」
此外,很多美國企業批評川普政府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增加了他們的成本,導致就業機會流失和產品價格上漲,傷害了美國的工人和消費者。目前,每年仍有約37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被加徵關稅,影響了大部分進口商品。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的數據顯示,由於美國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和中國的報復性關稅,美國失去了24.5萬個工作機會,部分原因是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和其他產品的美國公司成本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