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中國大陸與歐盟共同宣佈《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達成,雖說將此轉化為實際法律條文,並經歐洲議會批准,最快也要今年下半年才能正式通過,但單單是中歐雙方因原本都有不願讓步的地方所以歷經6年多都還未達成的協議,卻在動蕩不安的2020年談判峰迴路轉速度明顯加快,甚至12月最後一輪僅花6天就完成,這背後必然是有雙方出於其他一些目的上的考量。
先從歐洲方面談起,歐盟起初決定會和中國大陸進行關於投資協議上的談判是希望藉由讓中國大陸加入到歐美所認可的國際體系來改變中國大陸。但隨著中國大陸在全球的地位中愈發舉足輕重,2020年更是超越美國成為了歐盟的最大貿易夥伴,歐盟在與中共談判時目的則發生了明顯的轉變。尤其是疫情爆發以來相較於中國大陸是全球唯一受疫情影響仍維持正成長的主要經濟體,川普(Donald Trump)時期的美國在「美國優先」的政策影響下不斷「退群」以及在防疫中的荒腔走板迫使歐盟考慮放棄過往和美國捆綁在一起的政治利益,試圖在對未來陷入不確定性的美國與國家戰略政策都較有一致性的中國大陸之間先持觀望態度。
加速協議 搶占市場
在短期可預見的未來中,中國市場對於想要復甦經濟的歐盟的重要性也將越來越重要。事實上歐盟和美國本就在搶佔中國市場中是競爭關係,現在在中美處於全面競爭的大環境下歐盟更應該抓住這歷史性的機遇,尤其是川普為求在卸任前奮力一搏而使美國陷入內亂,歐盟選在此時與中共達成協議從而既避免得罪馬上就要上台的拜登(Joe Biden)政府,也可為民主黨增加一個可以討伐川普的理由。
對中國大陸而言,相較於狂人川普在國際秩序中的蠻橫無理,即將入主白宮的拜登,未來很有可能會延續歐巴馬「重返亞太」的那套戰略來拉攏過往美國在亞太的傳統盟友去孤立中國大陸。因此中國大陸有必要在拜登聯合盟友對自身進行戰略圍堵前和歐盟以及之後可能的日本、韓國先進行經濟利益上的捆綁,以便可以影響他們之後對北京的外交政策。只要能利用自身龐大的經濟實力影響歐洲對北京的政治立場,在中美之間盡量保持中立就已經是北京莫大的外交勝利了。如同德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所說「中歐貿易協議是中國地緣政治勝利」,倘若接下來能順利的在今年和歐盟正式簽署投資協定,無疑會是給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獻上一份超級大禮。
投資有利 產業升級
中國大陸若想實現《中國製作2025》,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製造強國必然需要有比目前在各領域更多頂尖的核心技術。歐美的資本家自然知道大陸是想拿市場來換取他們技術,因此也都把核心技術留在國內,所以過往北京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僅讓中國大陸成為了製作大國而非製作強國。現階段《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則有助於讓更多的中國資本利用投資去接觸到這些公司最核心的技術及商業機密。此外,中國大陸也可藉由開放歐洲資本進入市場來改變一直以來被詬病的大陸國企因政府補貼而不作為的企業文化,通過國企與外企的良性競爭來使國內的市場環境轉型升級。
透過《中歐投資協定》,歐洲可在保障經濟利益的同時又降低自身在中美競爭中的政治風險;而中國大陸則利用自身市場確保了歐洲未來無法過度傾向於美國並且還可以藉此升級國內的市場環境。中歐雙方便是在上述的利益權衡下將原本談判長達7年之久的協定迅速敲定完成。
*作者為兩岸關係研究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