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明不否認《我》片也有propaganda(政治宣傳)的成份在──電影中淡化光州民眾暴力抗爭、擁槍的史實,將抗爭「浪漫化」──但「始終是個言論開放的社會,電影可以公開被評論,」家明認為這就是韓國政治片和中國《戰狼》一類的政治電影不同之處。
家明認為香港有機會做出《我》片一類的政治片,因為2000年後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合拍片越來越多,香港有一批觀眾不滿意合拍片「講的不是香港故事」。
去年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政治電影《十年》,「雖然拍攝水平沒達標,但創造了一個市場,反映觀眾想看與香港有關、甚至反映自己心聲的故事,」家明說。
但家明也點出香港的困難之處──就算導演自己不去中國大陸拍電影,但投資公司、或是合作的電影人都有可能在大陸工作,比起台灣,香港電影人有更多顧忌。
台灣與韓國的民主化歷程相似,被譽為經典的政治電影是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以二二八事件為背景,以及1995年萬仁導演,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超級大國民》。
台灣電影沉寂過一段時間,2008年因本土題材的《海角七號》再度帶起「國片」熱潮,在一些電影中能看到野百合學運、太陽花學運的片段,但以政治歷史事件為主題的片仍不多見。
萬仁對BBC中文回憶拍攝《超級大國民》時遇到的困難──因為台灣對政治電影有禁忌,難以籌到資金,他不得不拿自己的房子去抵押。
萬仁表示,自己已經為了拍台灣二二八事件的電影籌備十多年,但最大的困境是片商認為政治片不賣錢、或考量到中國市場而不願意投資。身為導演,不管是哪一個政黨的資金,只要是「政策片」,他都不可能接受。
雖然籌備時間長,但萬仁的態度仍正面樂觀,他認為近年來越來越多史料公諸於世,會為電影提供更堅實的事實基礎來面對「歪曲史實」的批評。
再加上《我》片在台灣熱賣,片商對政治片的看法可能會改觀,「也許是政治片的一線生機,」萬仁說。
韓國為何能拍出賣座政治片?
「韓國因為朴槿惠的醜聞,社會氣氛不同了。民眾會覺得,對政府不滿就要表態,要修正歪風、反省獨裁統治。」鐘樂偉對BBC中文說。
朴槿惠是朴正熙的女兒,政治傾向上被認為是保守派。她在任期間,強推國家統一編定版本的歷史教科書,引發抗議。批評者認為國編版淡化獨裁政權壓治民主化運動的行為。